阅读悦读之写乎|古人是怎么说话的?,古代为何“文”与“言”不统一
【阅读悦读之写乎|古人是怎么说话的?,古代为何“文”与“言”不统一】作者:洪与
文章图片
(一)古代的“文”与“言”
《论语.卫灵公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卫灵公向孔子讨教关于军队的事情 。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 则尝闻之矣 。 军旅之事 , 未之学也 。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是不是傻眼了?您不会也傻眼了吧?
说实话 , 在没有百度之前 , 我真还有点傻眼了 。
但是话又说回来 , 难道卫灵公不傻眼么?
如果孔子当时真这么说话 , 估计卫灵公会这样责备:“汝 , 可以讲人话么?!”
抑或很不好意思地、弱弱地恳求:“老先生 , 你说口语好么?”
这里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古人究竟怎么说话的?
中国古代是“文言不一”的 , 这里的“文”是指书面语 , “言”是口头语 。 也就是说 ,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写的文章 ,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能理解的 。 即便是有人把文章朗读出来 , 没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也听不懂 。 就算你受过教育 , 那些朦胧诗 , 你懂吗?所以 , 古代老百姓说话是不会用书面语的 。
文章图片
(二)为什么会文言不一呢?
原因很简单 , 书写条件的限制 。 古代书写条件极为有限 , 刻在石壁、龟背、竹简等上面 , 所以力求简练 。 能用一个字表达的 , 绝不会用两个字 。
你想想 , 在龟背刻一个字 , 你得耗费多大的精力和体力?万一不小心刻错了呢?又去杀乌龟?把龟背取下来 , 清洗 , 打磨、晾干 , 为了一个字 , 你就熬着吧 。 还有刻刀的制作……等等 , 那时候的刻刀 , 咳咳 , 可不如现在这么锋利 。
所以 , 我想古人对话很口语化 , 特别是平民百姓 , 只是写成书面东西时候才很文言文 。 但也不排除皇帝之类的任性人 , 书面语也用口语 。
文章图片
(三)古人是怎么说话的?
举两个干货:
清史档案中有这样一份奏折 , 康熙五十五年(1656)十一月十八日 , 江南织造官李煦将刻印成册的御制诗进呈玄烨 , 玄烨御览后十分满意 , 朱批:“知道了 。 诗刻得好 , 留下了 。 ”
《项脊轩志》里有一句老婆婆说的话:“某所 , 而母立于兹 。 ”
这是书面语言 , 一个乡下老婆婆 , 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 , 怎么可能这样说话呢?她一定是这么说的:“这个地方 , 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立过 。 ”
文章图片
所以我个人认为:古人是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口头语言进行日常的口头交流的 。 由于书写的原因 , 从文字产生到被利用 , 一直到新文化运动 , 言文都是不一致的 , 也就是说 , 在书面表达的文言系统之外 , 还存在着一个口语的表达系统 。
所以 , 孔子的回答会是这样:“祭祀的问题 , 我知道一些 , 军旅的事情 , 我没学过 。 ”而且 , 也一定带着当时的、当地的浓浓的口音 。
实际上在白话文推行的今天也是这样 , 只不过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一些而已 。
试想 , 你用公文语言来跟人对话 , “昨天 , 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合江亭 , 与一个老人亲切交谈 。 ”怕是要雷死一大片 , 不骂你有精神病才怪呢 。
文章图片
有人说《诗经》 , 不就是为平民所作的吗?问题是 , 它是经过整理的 , 我想原初的面貌并不是这样 。 试想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的平民百姓 , 怎么能写出那么晦涩的文字?
还有一个有有趣的问题 , 文一直到满清晚期 , 甚至民国初年 , 变化似乎不大 。 你读《论语》《史记》和晚清文人的文章 , 一样晦涩难懂;用来说人话的口语——言 , 在一个地区也极有可能差别也不大 。 但是用来说人话的国语(官方语)却是多变的 。 典型例子就是明朝 , 定都南京 , 南京话作为官话(官方口语);朱棣迁都之后 , 原本的大都话迅速侵占了官话的地位 。 到了明末 , 皇帝会说南京话的已经不多了 。
- 爱阅读|赵本山辉煌时期到底有多强? 怀中抱美人都不算什么 最后一张图才叫霸气,
- 阅读悦读之写乎|《红楼梦》疑点:“白首双星”到底何意?宝玉与湘云终为夫妻?
- 海峡网|遇见一场城市的阅读之潮,烟火气里飘书香
- 福建闽南网|群众畅享“文化大餐”,泉港开启“云阅读”模式
- 鲁网泰安频道|泰安小选手李志邦获三等奖!第二届山东少年马拉松阅读大赛圆满收官
- 妈妈亲子阅读|却偷偷假扮乞丐去讨饭,回宫后连斩5名高官,皇帝下令开仓放粮
- 悦读圈|帮助创立了佛教?,朱新渝: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一说到了天竺国
- 阅读悦读之写乎|谁才是贾母最偏爱的人?是王熙凤还是林黛玉?,《红楼梦》里
- 读后感|阅读随感:孙犁说古今日记
- 读后感|《虚土》:荒诞是唯一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