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二 )


曾经只有工商业老板们才能享用的国际饭店 , 在1950年成为载誉归来的劳动模范的用餐地点 。 随着时代改变 , 国际饭店也在转变作风 。 1951年的报道显示 , 国际饭店的服务员“自动取消外赏 , 不受喜封小账 。 因为没有电 , 职工们曾自己发电;西菜价贵 , 厨工们改烹中菜 , 又把汽车间改为大众化小吃部” 。
1978年 , 就在范广荣入职这一年的4月 , 当时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系统的上海大厦、和平饭店、华侨饭店、国际饭店、衡山宾馆、静安宾馆、汽车服务站等单位 , 掀起“努力把服务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的活动 。 经过十年动荡 , 几个大饭店的服务工作都受到了干扰破坏 。 而现在 , 和平饭店要恢复接待外宾“一条龙服务”的传统 , 就是从外宾进店门有人招呼、接过行李 , 到外宾进餐厅有人领座 , 处处有专人热情接待 。 华侨饭店餐厅服务员恢复了主动向客人介绍菜点、为客人当参谋的好传统 。 国际饭店和汽车服务站职工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 是月 , 国际、锦江、和平、衡山、华侨、上海大厦、静安宾馆等七大饭店 , 在友谊电影院举行了厨房、餐厅技艺汇报表演 。 有“飞刀宋”美誉的国际饭店厨师宋大鉴当场表演刀功 , 两只鸡、两条鱼出骨 , 只花二分三十秒时间 。
像这个城市里的许多事物一样 , 沉寂许久的饭店开始恢复昔日的服务传统 , 重新接受旅游市场的考验 , 同时 , 也大量招聘新人 。
初来乍到 , 范广荣只觉得大饭店里样样新鲜 。 新入职的青年到工程部负责烧锅炉 , 这才知道国际饭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暖气设备 。 夏天 , 在国际饭店和体育大厦中间 , 还有一口深井 , 从中抽出的冷水通过管道循环 , 用来给饭店客房降温 。
曾经 , 国际饭店是上海大型集会的标志聚合点 。 人们在国庆或者重要的日子集会、游行 , 乌泱泱的人群总要从人民广场一侧的国际饭店前经过 。 任由外面发生什么大事 , 发出怎样的喧闹 , 国际饭店的规矩是 , 临街挂下白色窗帘 , 外面人看不到里面 , 里面的职员也不能去窥探外面 。
不过 , 现在大门打开了 。 就在范广荣入职第二年 , 1979年12月 , 国际饭店餐厅对外开放 。
先是在三楼开辟了西餐厅 , “供应法式西菜 , 有芥末牛排、巴黎明虾、麦西尼鸡等” , 对外营业 。 与此同时 , 二楼丰泽楼、十四楼孔雀厅、十九楼云楼也相继开放 , “接受宴席订台业务 , 恢复供应传统的京菜 , 有葱烤海参、德州扒鸡等” 。 此外 , 楼下还设有咖啡、干点外卖和小吃 。 1980年 , 国际饭店又扩大楼下的东厅营业部 , “增加了干点的花色品种;在地下室开辟了一个顺风厅 , 供应热咖啡、面包、糕点 。 同时 , 将二楼的仓库腾出来 , 经过装修 , 开辟为凤阳楼餐厅 , 对外供应涮羊肉、北京烤鸭、各地名菜名点和一般酒席” 。 神秘的国际饭店 , 终于成为普通人也可进入的地方 。 到了1984年 , 国际饭店创办音乐茶座 。 一次可容纳两百人 。 茶座有专业乐队伴奏 , 可边听音乐边品尝咖啡、蛋糕等 。 营业时间为每天晚上八时半到十一时 。
在地下室烧过锅炉、在厨房掌过勺、在大堂做过夜班经理 , 又负责过人事和工会活动 , 40多年过去 , 范广荣在国际饭店度过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 。 他接待过上海的外事会见 , 参与过上海大大小小重要节点的宴请工作 , 但记得最牢的 , 是昔日每年国庆前夕 , 刚入职的他在工程部要做的一件事:手工将几大箱灯泡用电线串起来 , 然后爬到国际饭店最高处 , 顺着建筑外立面把灯泡串垂下来 。
【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这是上海庆祝节日的方式 。 作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的保持者 , 国际饭店要开始亮灯仪式 。 这幢建筑亮了 , 上海的天际线也就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