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智驾|中国科技界评论马斯克脑机接口秀:魔幻、科幻还是科学?( 二 )


“相反 , 如果这次发布会涉及解码人类语言 , 决策或意识内容 , 那么一定需要神经解码的技术进步 , 希望Neuralink的更高版本可以实现 。 长期来看 , 我觉得针对Neuralink所获得的数据 , 需要结合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两方面的知识 。 从Neuralink团队的人员配置上也可以看出 , 除了研究机器人、机器学习算法的 , 还有研究神经科学背景的 。 毕竟Neuralink与人脑打交道 , 缺少神经科学的知识 , 机器学习也可能会走弯路 。 ”
李征认为 , 马斯克对于这个项目的诸多美好设想 , 目前的限制不是硬件 , 而是神经科学知识 。 “我们对一些疾病了解还不够深 , 所以即使他们今天已经做好了植入系统的硬件、软件和FDA的许可 , 还是不能解决上面列出的大部分问题——或许能解决一两个 , 其他的都要等着神经科学或者其他方面的研究到位才能做到 。 能解决的只有一两个 , 瘫痪者的光标控制的确现在能做;其次是人工视觉或者人工听觉 , 可以做初步系统 。 ”
现阶段的中风患者也有脑机接口的尝试 , 但其设备臃肿复杂 , 安装调试耗时耗力 , 即使采用头盔式的装置 , 也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调试 , 而如果实现大脑植入装置 , 既可以实现高保真的信号传输 , 也能便捷操控 。 在美国多年从事康复研究的林方博士认为 , 脑机接口的现实意义在于作为辅助工具 , 帮助那些有语言障碍或者运动障碍的人实现正常的器官功能 。
林方博士介绍 , Neuralink目前能解决与动作有关的信号解码 , 但与人的思维意识还有很大距离 。 比如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受限 , 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肌肉的力量 , 而是神经系统对肌肉尤其是关节部位肌肉的控制受到损伤 , 比如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精妙控制机制 , 就常常被中风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所破坏 。
如果Neuralink的系统能够像马斯克展示的那样准确地预测运动中关节的角度 , 那么就能够根据我们对运动控制的理解来构造原动肌的收缩和拮抗肌的控制性放松的程序 , 并给出相应的指令来实现对相关肌肉群的操控 , 达成肢体运动的目标 。 所以从远景来看 , 这就有可能给中风患者的康复带来帮助 。
同时 , 如果类似的方法用于指导性的训练 , 就相当于有一个智能的工具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如何使用中风之后新的身体 , 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用手等动作的情形 。
无线传输的意味
林方博士评价 , Neuralink的系统实现了微型化 , 没有现有设备的累赘 , 但还需要实现解码信号的无线传输 。 只是相对于有线传输 , 无线传输需要解决电池能耗问题和解码信号的高保真问题 。 电池的问题或许通过无线充电来解决 , 否则长期而言就需要反复拆卸、安装植入大脑的装置 。
去年Neuralink在发布会上演示的还是有线传输 。
黄梓芮则表示 , “基于我对发布会内容的理解 , 这个传输技术已经实现 。 目前的主要挑战可能在于无线传输的距离限制(3-10米) , 有效频段范围和数据的质量 。 我觉得这些都会在技术的发展中逐渐优化 , 不是太难的问题 。 ”
而李征则对这次展示的无线传输技术赞许有加 。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植入的电极有无线的功能 , 这是任何以后同类技术必须要有的一个功能 。 他们之前是靠一个USB连线来传数据 , 现在有无线功能 , 那就意味着这个电器是完整的 , 为做人类实验奠定了基础 。 ”
李征说 , 作为植入性的医疗器材 , 无线技术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 。 以前那些植入心脏起搏器 , 或者是深度脑刺激的设备都会有无线传输 , 但是宽带没有那么大 , 传的数据不是很多 , 而且他们不能无线充电 。 Neuralink的无线就又传电能 , 又传大量数据 , 是电子设计的一个进展 。 “尽管从基础技术上这也不是他们的突破 , 但他们做的是比较成熟可靠的一个系统 , 这个是一个大的医疗器材公司才能做到的事 , 不是一个小的学术研究团队能做得到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