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二 )


二、波斯尼亚危机始末
1908年10月6日 , 奥匈帝国突然单方面宣布吞并波黑两省 , 并且绝口不提海峡问题 , 俄奥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 , 危机全面爆发 。
在协约国方面 , 英国首先表达了对奥匈吞并波黑的谴责 , 这主要是出于对奥德势力在巴尔干渗透的不满与忧虑 。 法国在总体上是不反对艾伦塔尔的行为的 , 但其和俄国具有联盟关系 , 因此法国为了防止自身被孤立而选择了中立以静观其变 。 而俄国方面则十分震惊 , 伊兹沃尔斯基极为狼狈 , 他原本正在游历各国以争取各国在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 并且致力于召开国际会议 , 而现在他面临的则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了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奥匈帝国
在同盟国方面 ,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认为在巴尔干问题上德国必须支持奥国 , 否则三国同盟的力量将被削弱 , 因此他对奥匈帝国的行动表示了支持 。 但是奥匈帝国的扩张对于在巴尔地区素有野心的意大利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 它一方面十分愤恨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霸占 , 另一方面又由于彼此之间的同盟协定而不能对奥匈的占领行为提出什么异议 。 但这终究导致意大利与同盟国阵营愈发离心离德了 。
整个危机中 , 塞尔维亚问题成为了“最难驾驭的部分” , 自1903年政变之后 , 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政府一直在努力摆脱奥匈帝国的束缚 。 而奥匈政府也将塞尔维亚视为威胁其地区霸权的洪水猛兽 , 欲除之而后快 。 两国在危机中剑拔弩张 , 眼看可能引发欧洲大战 。
英法等国眼看局势逐渐失控 , 试图进行调解 , 但塞尔维亚和它的背后支持者俄国态度强硬 , 这让英法两国恼羞成怒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奥匈帝国
最终还是德国的态度决定了结局 。 德国的外交文件指出德奥两国在巴尔干具有共同利益 。 而俄国此时则甚为窘迫 , 因为它对于欧洲大战还毫无准备 , 也就不能对塞尔维亚提供武装的支援 , 因此俄国只得继续要求塞尔维亚现在忍耐一时 , 寄希望于将来 。 尽管伊兹沃尔斯基之后采取了种种努力 , 但英、德、奥三国都强硬地反对召开国际会议 。 艾伦塔尔在1909年2月如愿同土耳其达成了协定 , 对波黑的吞并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事实 。
在德奥的战争威胁面前 , 俄国屈服了 。 3月31日奥塞缔结协定 , 塞尔维亚问题和平解决 。 至此 , 波斯尼亚危机以奥匈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
三、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 , 危机的结果是一次光辉的外交胜利 , 但是这种胜利从长远来看却得不偿失 。 首先 , 吞并行为给帝国带来了几百万怀有敌意的斯拉夫人 , 帝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 。 其次 , 对德国的依赖使奥匈帝国牢牢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 , 与柏林的同盟不仅让维也纳走向战争 , 同时也阻止了哈布斯堡王朝脱离战争 。 最后 , 尽管和平解决了危机 , 但奥匈帝国收获了诸多敌人 , 这意味着为了守住波黑这块胜利果实 , 奥匈帝国将承受更多军事与财政负担 , 这对于其本就脆弱的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奥匈帝国
德国人虽然在外交上赢得了胜利 , 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三国同盟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 皮洛夫天真的认为强硬态度可以逼得俄国脱离英法 , 从而一劳永逸地摧毁针对德国的包围网 , 但实际上俄奥矛盾早已超越了英俄矛盾 。 而这种冒险的做法也让德国走上了全面战争的不归路 。
波斯尼亚事件所产生最严重的影响是在俄国 , 危机使得俄国的脆弱暴露无遗 。 但卧薪尝胆的俄国人加强了国内的经济与军事建设 , 取得了在一战前夕国家能力位列欧洲第二的佳绩 。 此后 , 俄国开始致力于建立巴尔干联盟 , 以此来对抗奥匈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