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自19世纪奥斯曼帝国衰弱以来 , 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地区就纷争不断 , 经过“近东危机”期间的博弈与“冻结” , 双方关系暂时缓和 。 到了20世纪初 , 巴尔干局势日趋紧张与复杂 , 波斯尼亚危机再次引发了双方的冲突 , 俄奥关系也逐渐走向不可逆转的恶化 , 进而将整个欧洲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奥斯曼帝国
一、危机前俄奥两国的策略与行动
自近东危机以来 , 奥匈帝国逐渐完成了对波黑两省的占领与消化 。 20世纪新的国际形势使奥匈帝国看到了继续增进地区优势的机会 , 奥匈帝国决定从波黑两省入手 。 新外交大臣艾伦塔尔明确表示了吞并波黑两省的意图 , 并且与皇储斐迪南共同制定了“吞并波黑两省 , 消灭塞尔维亚 , 建立在巴尔干中、西部的统治 , 最终使奥匈二元制帝国变为三元制帝国”的战略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奥匈帝国
关于奥匈对波黑的吞并 , 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促成:
首先 , 从经济上来讲 , 奥匈帝国经济实力薄弱 , 无力与其他欧洲列强竞争 , 只能掠夺巴尔干地区原材料并向该地倾销;其次 , 奥匈面临外部的重重威胁 , 俄国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后重返巴尔干 , 俄奥冲突不可避免;第三 , 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 尤其是马扎尔人一直强制推行“马扎尔化” , 激发了斯拉夫民族在内少数民族的不断反抗;最后 , 一些诸如土耳其革命的突发事件也打乱了奥匈的计划 , 1908年爆发的青年土耳其革命使奥地利不得不面临波黑等省份要求回到土耳其的可能性要求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日俄战争
对俄国来说 , 日俄战争的失利和1905年的革命使得沙皇在俄国的专制统治风雨飘摇 , 统治阶级急切地想通过一次外交上的胜利来转移国内的视线 。 而这一时期 , 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泛斯拉夫主义”又活跃起来 , 并且对此后相当一段时间俄国国家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
泛斯拉夫主义是在东欧斯拉夫诸民族反抗土耳其帝国压迫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倡导各斯拉夫民族联合振兴的社会思潮 。 到20世纪初 , 随着巴尔干民族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兴起 , 泛斯拉夫主义的热潮再次席卷了俄国 。 俄国认为自身是斯拉夫民族天然的领导者和保护者 , 沙皇更是幻想可以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支撑下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帝国 。 在这种情况下 , 泛斯拉夫主义实际上成为了俄国对外政策的工具 , 俄国一方面加紧与巴尔干国家的联系 , 充当他们的保护人;另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奥匈帝国及其盟友的威胁 , 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 , 俄奥两国必然会在巴尔干地区掀起新一轮的冲突 。
南挽歌声|一战前的滚滚狼烟:巴尔干火药桶与波斯尼亚危机
文章图片
土耳其帝国
1906年 , 俄国的伊兹沃尔斯基和奥匈帝国的艾伦塔尔几乎同时出任外交大臣 , 1908年9月 , 艾伦塔尔与伊兹沃尔斯基在布赫劳举行会谈 , 双方达成了口头协议 , 主要内容是俄国支持奥匈吞并波黑两省 , 奥匈则要支持俄国对开放黑海海峡的要求 。 双方分歧在于:
伊兹沃尔斯基坚持在召开国际会议后再实施归并 , 而艾伦塔尔则含糊其辞 , 并未说明吞并的确切时间 。 事实上 , 双方都包藏祸心 , 伊兹沃尔斯基原本希望在国际会议上使奥匈成为众矢之的 , 而艾伦塔尔则希望以此来加快吞并的步伐 , 故而尽量拖延 , 因为他坚信俄国的海峡政策不会得到列强同意 。 所以说 , 所谓协定一开始就建立在分歧之上 ,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波斯尼亚危机源于俄奥外交大臣于1908年9月在布赫劳达成的失败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