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孙太后清醒贤明,为何不能像张太皇太后那样,阻止朱祁镇胡来

太皇太后张氏在世的时候 , 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比较听话 , 朝政也很清明 。 但是张太皇太后去世以后 , 太后孙氏执掌朝政 。 那时候 , 朱祁镇便开始乱政 , 不但宠信太监王振 , 而且在御驾亲征北伐中 , 还轻率冒进 , 最终在土木堡之变中 , 全军覆没 , 连自己也做了瓦剌的俘虏 。 那么 , 朱祁镇在胡来的时候 , 孙太后为什么不阻止他呢?
【爱历史】孙太后清醒贤明,为何不能像张太皇太后那样,阻止朱祁镇胡来
文章图片
(孙太后剧照)
如果孙太后是个昏庸无能的太后倒也罢了 。 但事实上 , 孙太后虽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张太皇太后 , 但她其实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太后 。 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 , 她积极支持于谦 , 立朱祁钰为帝 , 组织力量 , 对抗瓦剌的侵略 。 别的不说 , 就这一点 , 便十分难能可贵 , 以让她跻身于历史上贤明的太后之列 。
为什么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为朱祁镇是孙太后的儿子 , 而朱祁钰并不是 。 自己的儿子被敌人抓去 , 俘虏了 , 照一般的情况来说 , 孙太后肯定会在朝廷中又哭又闹 , 要求大家无论如何要满足瓦剌的要求 , 只求把自己的儿子赎回来 。 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 , 反而同意改立别人的儿子朱祁钰为皇帝 。 这也意味着 , 朱祁镇在瓦剌手里将失去价值 。 失去价值以后 , 他随时随地都将有被杀的危险 。
而且 , 孙太后就算不顾儿子的生死 , 同意另立一个君王 , 她也应该立孙子朱见深为君王 , 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孙子啊 。
但是孙太后都没有这样做 , 她所有的做法 , 都是为了江山社稷 , 从国家的大局出发 , 因而认可于谦等人的做法 。 就“大公无私”这一点 , 历史上很难有太后能够做到 。
(朱祁镇剧照)
那么 , 孙太后既然也算是贤明的太后 , 她为什么没有阻止朱祁镇胡来呢?
我认为 ,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其一 , 朱祁镇已经长大 。
张太皇太后去世的时候 , 朱祁镇已经差不多16岁了 。 这个年纪 , 正是古代皇帝亲政的年纪 。 也就是说 , 之前之所以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做主 , 是因为他还小 , 现在他已经长大了 , 凡事也都是他自己做主 , 不太可能听太后的话了 。
孙太后能说得上话的时候 , 恰好遇上朱祁镇也长大亲政 , 因此 , 在朝廷大事上 , 她就算贤明 , 又有多少把控能力呢?如果再行把控 , 那么她将成为吕后、慈禧一类的人物 , 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都是不会允许的了 。
所以 , 此后朱祁镇要做什么事情 , 孙太后也只能任由他来做 。
【爱历史】孙太后清醒贤明,为何不能像张太皇太后那样,阻止朱祁镇胡来
文章图片
(张辅剧照)
其二 , 朝中贤臣大片凋敝 。
张太皇太后掌权的时候 , 之所以政治清明 , 天下太平 , 是因为朝中有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贤臣辅佐 。 尤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 , 其才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
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贤能 , 也是因为明仁宗、明宣宗两代皇帝比较清醒开明 , 同时有张太皇太后做出了道德的表率 , 这些皇帝、太后及大臣们相互激发促进 , 因此才形成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
到朱祁镇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 , “三杨”都已经先后去世 , 只剩下张辅和胡濙 。 不过他们已经年迈 , 说的话 , 朱祁镇也不听了 。 后来 , 张辅还只能随朱祁镇北伐 , 最终以75岁高龄 , 死在土木堡 。
总之 , “三杨”这样的朝中重臣的去世 , 让朱祁镇失去了约束 。 孙太后就算能说上话 , 但是没有人附和她 , 她的话朱祁镇也是不会听的 。 同时 , 太监王振也在那时候发挥了作用 。 此消彼长 , 朱祁镇的思维自然就乱了 。
如果说孙太后有一点没做对 , 就是她应该像当年张太皇太后那样 , 继续约束王振 。 她没有约束 , 让王振乱来 , 才造成了悲剧 。
【爱历史】孙太后清醒贤明,为何不能像张太皇太后那样,阻止朱祁镇胡来
文章图片
(王振剧照)
三、北伐失败孙太后鞭长莫及 。
严格地说 , 朱祁镇御驾亲征和瓦剌作战 , 其实并没有错 。 错的是准备不充分 , 没有进行充分的侦查调查、物资供应及战术安排 。 尤其是在作战过程中 , 轻敌冒进 , 并且在行军线路选择上 , 荒唐糊涂 , 因而才会最终失败 。
从明朝当时的实力来看 , 只要有一个好一点的指挥者 , 只要战术安排得当 , 要想打败瓦剌 , 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作为太后 , 孙太后能起的作用 , 只是觉得这件事该不该做 , 是不是应该做好准备 。 她就算再贤明 , 也只能对朱祁镇做这一番叮嘱 。 至于在战争过程中 , 仗应该怎么打 , 一来她鞭长莫及 , 二来她自己也不懂 。 因此 , 她根本就无法左右战争 , 也无法提醒朱祁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