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

【爱历史】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
文章图片
举伞的仪仗兵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设立的拱卫司 , 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卫队 。 按照明代兵制 , 锦衣卫排在亲军卫之首 , 直接听命于天子 , 相当于皇帝的贴身护卫 。
锦衣卫的“将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将军 , 而是负责皇帝近身雇从的卫士的荣誉头衔 , 称大汉将军 。 其工作类似于仪仗兵 , 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任务 , 往往要从凌晨三四点钟一动不动地伫立到中午时分 。 在殿内侍卫的大汉将军不得挠痒、打哈欠 , 身上也不得有臭气 。 明熹宗有一次破天荒上朝 , 看见身边的大汉将军站得稀稀拉拉 , 盔甲破破烂烂 , 衣服鞋子也是脏兮兮 , 还骂过相关的领卫勋臣 。
皇帝常朝时 , 大汉将军也要在奉天门侍卫 。 在皇帝出巡时 , 统领大汉将军的千户官要悬挂“礼”字号金牌 , 举着金香炉 , 作为仪仗前导 。 殿外露天肃立的大汉将军则要经受风吹日晒、霜冻雨淋 , 典礼完毕之后还要对身上的金甲进行擦洗保养 , 然后才能上交到左网门南边三间廊房的“金甲库”中储存 。
“锦衣”之名反映了锦衣卫服装上的特殊性 。 明朝对皇亲勋贵百官平民的服色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 不准逾等 。 按照明朝制度 , 锦衣卫的正三品堂上官可以着大红纻丝飞鱼服、佩绣春刀 。
【爱历史】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
文章图片
皇帝的情报局
锦衣卫负有保护皇帝之责 , 由此承担了秘密调查和刺探情报的工作 。 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 , 其首脑称为“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 。 南镇抚司掌握锦衣卫的法纪、军纪 , 同时掌管制造兵器的军匠 。 锦衣卫北镇抚司则负责在暗中秘密侦伺文武百官 , 同时还担负着监视藩王、反间谍等任务 。 《明史·职官志》中称北镇抚司的任务是“盗贼奸宄 , 街涂沟恤 , 密缉而时省之” 。
北镇抚司逮捕人的时候不需要经过外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法律手续 , 而是直接逮进锦衣卫诏狱 。 被捕者一旦走进诏狱大门 , 十分之九便无生还之理 。 锦衣卫执行侦察和缉拿等任务的部队则称为堤骑 , 由校尉、力士等低级军士充任 , 其人数在洪武朝只有五百人 , 到正德年间膨胀至六万余人 。 到嘉靖年间 , 还有外围线人十五六万 。
有明一代 , 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 被统称为“厂卫” 。 明武宗宠信的江彬曾同时领导厂、卫两大特务部门 。 此外东厂的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 , 其下面有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 , 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
【爱历史】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 , 锦衣卫也负责情报收集 , 其情报侦缉手段对朝中的重要大臣根本不具备威胁 , 自嘉靖年间的首辅夏言开始 , 明代历届倒台的首辅没有一个是被锦衣卫搞掉的 , 反而主要是靠言官(御史和给事中)与风宪官(都察院、大理寺、按察司)之力 。 不过 , 在明代另一项臭名昭著的制度“廷杖”当中 , 负责拿棍子打大臣屁股的是锦衣卫校尉 , 监刑的则是司礼监太监 。 不少忠言直谏、触犯天颜的大臣在挨廷杖的时候惨死在锦衣卫的棍子下 。
在壬辰倭乱期间 , 锦衣卫还曾经派出名为“夜不收”的间谍 , 刺探日本军队情报 。 这一点也被如今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过分夸大、并且进行传奇性渲染 。 实际上明代各地边防守军中都设有“夜不收” , 在中前期以刺探蒙古方面动静为主 , 后期则加强了对女真的哨探工作 。 “夜不收”通常以本地人组成 , 能操本地语言、熟悉附近环境 。
【爱历史】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到明朝灭亡时 , 锦衣卫的情报侦察能力已经弱到了几近于无的地步 。 在崇祯十七年三月 , 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前夕 , 锦衣卫对于京城内的“奸细潜入、佣夫贩卒为流贼所遣 , 无一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