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拓边西北的北宋“西军”: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团制约的百战之师

【爱历史】拓边西北的北宋“西军”: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团制约的百战之师】公元1126年 , 当金朝的女真铁骑从东西两路逼近北宋都城汴梁之时 。 刚刚改元不到一年的钦宗皇帝 , 居然只能依靠一个江湖术士前来御敌 。 结果这位名叫郭京的江湖术士和他所谓的"神兵"根本无法驱散女真铁骑 。 最终 , 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 , 以及众多的王亲贵胄成为金军的俘虏 。
【爱历史】拓边西北的北宋“西军”: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团制约的百战之师
文章图片
或许很多人都在奇怪 , 曾经在西北拓边 , 号称"西军"的北宋精锐为何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毕竟 , 在日后的和尚原之战中 , "西军"余脉也曾重挫金军锋芒 , 稳固了南宋在川陕的防务 。 实际上 , 这支曾经在西北战场创下赫赫战功的北宋"西军" , 在童贯掌控西北军政大权之时 , 就已经在实际上土崩瓦解 。 只不过 , "西军"在面对更加衰败的西夏军队 , 以及方腊的农民起义军之时 , 还显示出一定的战力 。 所以 , 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继承了"西军"的衣钵 , 在对外作战时尚有余勇可鼓 。 但是 , 童贯麾下的"西军"在幽州与早已今非昔比的契丹军队相遇之时 , 不仅拥有兵力上的优势 , 还有一众辽朝降将帮助 , 结果还是被打得狼狈不堪 。 而在面对更加骁勇善战的女真铁骑时 , 能做的也只剩下望风披靡 。
当然 , 徽宗和钦宗两朝那支徒有虚表的"西军" , 根本不足以代表那支在西北边陲开疆拓土的百战之师 。 所以 , 需要从源起、辉煌和没落三个方面分析一下北宋的"西军" 。
今天先写第一部分 , "西军"的源起 。
西军的起源 , 或许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宗朝 。 虽然 , 彼时整个北宋的战略重点是与契丹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控制权 。 但是 , 由于党项李继迁频频在西北边陲进行袭扰 , 北宋朝廷不得不对这个当时还不起眼的游牧民族进行征讨 。 只不过 , 此时的宋太宗继续贯彻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同时又对太祖时代的宿将勋贵极为排斥 。 所以 , 最终派出的统领60000大军的是在史上被称之为"拙于战斗"王超 。 这位既无将略 , 又无勇气的王超 , 之所以能被任命为大军的统帅 , 唯一的原因就是 , 他是太宗的最听话的心腹武官之一 。
【爱历史】拓边西北的北宋“西军”: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团制约的百战之师
文章图片
出人意料的是 , 在这样一位无能统帅的带领下 , 这支北宋军队居然没有战败 , 反而击退了党项大军 。 并不是党项军队无能 , 而是在王超麾下 , 有一位在北宋历史上都堪称大将的少年英雄 。 他就是王超17岁的儿子——王德用 。 作为朝中勋贵后裔 , 王德用并没有成为享乐犬马的纨绔 , 而是追随自己的父亲远征西陲 。 在面对党项人进攻之时 , 王德用展示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以及异于常人的勇敢 , 带领5000人马作为前锋 , 与党项军队进行了3天的激战 , 并将其击退 。 此后 , 又在北宋大军撤退的途中担纲后卫 , 迫使老于用兵的李继迁不敢贸然发动攻击 。
只可惜 , 能征善战的王德用并未受到太宗的重用 。 虽然受到其父的萌荫 , 王德用在仕途上显得颇为顺利 , 到了太宗朝已经官至禁军厢都指挥使 , 并加团练使衔 , 此后更是一路加官进爵并加观察使衔;在仁宗继位之初已经官至殿前兵马都虞侯、侍卫步兵副都指挥使等官职 , 并加封观察使衔;最终在75岁的高龄 , 出任枢密院枢密使一职 , 并被封为祁国公 。 但是 , 与仕途上要风得风 , 要雨得雨相比 , 王德用想要带兵戍边的愿望却很难如愿 。 只是偶尔 , 为了加强东北或西陲的防务 , 才会将其短暂的外放州府 。 更多的时间 , 是在庙堂和后方之地担任官职 。
其实 , 北宋的皇帝们之所以不敢让王德用在前线带兵戍边 , 或许就是为了抑制武将与士兵之间的联系 , 根本不敢让他们之间产生同仇敌忾的袍泽之情 。 所以 , 不仅仅王德用无法在西北前线施展自己的抱负 , 那些在西北边境树立了极高威望的军事将领 , 也会立即将其调离原有的防区 。 比如 , 另一位曾出镇延州(今陕西延安)和秦州(今陕西天水)的马知节 。 马知节是太祖朝武将马全义的后代 , 在成为武将之后 , 一直在前线效力 。 直到出镇西北之时 , 他安抚边民 , 团结羌人 , 使得党项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 。 但是 , 很快这位在西北确立了威名的将领 , 就被调到了河东、河北 , 不仅远离了西北前线 , 也没有在与契丹对峙的前线建功立业 。 这或许就是北宋一代武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