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砥砺,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立55周年

今年是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立55周年 。 巴山蜀水藏巨龙 , 峥嵘岁月建奇功 , 励精图治谱新篇 , 敢破万里乘东风 。 55年前 , 七院的创业者们流血流汗 , 在艰难中奋起 , 在坚定中前行 , 用忠诚和汗水铸就光荣和梦想 。
风雨砥砺 巴山蜀水起宏图
1965年 , 党中央审时度势 , 做出了创建三线航天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 七院(前身为062基地)就此开始初创 。 经过多次选点布局 , 从甘肃天水辗转四川达县 , 062基地最终定点于大巴山深处的崇山峻岭之间 。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代感召下 , 一大批怀揣激情和梦想的三线建设者们 , 响应国家号召 , 告别都市的繁华来到西部荒凉之地 , 光荣和梦想在这里起航 。
七院55年发展历程 , 是一幅产业拓展、技术迭代、管理变革的创业画卷 , 也是一部党旗指引、精神传承、和谐共进的动人诗篇 。 在干事创业发展历程中 , 七院干部职工创造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1984年9月10日 , 062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 刘纪原主编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中指出:062基地建设生动体现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 基地在建设规模、建筑面积、工艺技术以及设备先进程度、形成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当时都超过了北京基地 , 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
1989年 , 062基地顺应时代潮流 , 提出规模宏大的三线调迁计划 。 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 , 七院主体从大巴山深处调迁到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2005年1月25日 , 062基地正式更名为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 标志着七院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基地向科研生产研究院的转变 。 自此 , 七院踏上了加快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
2011年10月21日 , 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这是航天科技集团第一家院级实体公司 , 搭建起了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两大产业新的发展平台 , 在七院融合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
2017年8月9日 , 七院党委提出战略为基、战术强院、宇航助力、民用兴院的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 。
节物风光不相待 , 桑田碧海须臾改 。 七院从环境恶劣的大山深处起步 , 历经三线建设、脱险调迁、调整改革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转型升级发展多个阶段 。 从调迁的每年收入几亿元到今年收入近200亿元 ,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七院正以奋进者的姿态不断向前 。
初心如磐 创新引路谋发展
2019年 , 七院第三次人才工作会、第二届科技创新会和战略管理委员会会议先后召开 , 成为七院站在新历史起点上 , 直面问题、不惧艰难、勇立潮头的行动宣言 。 如果说十二五前 , 七院的发展速度还在探索中前行 , 十三五以来 , 七院是高擎深化改革发展大旗 , 在航天科技集团双一流战略目标指引下 , 大力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 ,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
作为国家重点型号批生产基地 , 七院始终将完成国家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任务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 , 不断加强型号研制生产能力建设 ,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作风顽强、技能优良、敢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批生产能力体系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 作为运载火箭重要的研制和配套生产单位 , 七院承担了常规运载火箭47%的箱体、运载火箭95%的火工品、载人飞船80%的火工品等研制生产任务 , 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做出了积极贡献 。 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 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0年来 , 总收入由2010年的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127.9亿元 。
纵观七院50多年发展历史 , 实现了从单一批生产基地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研究院的转变 , 从求生存向谋发展转变 , 从矛盾众多、信心不足到稳定和谐、团结奋进转变 。 院长李占文剖析指出 , 七院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经了三个转变 , 提出了未来三个提升、三个坚持、三个探索的工作着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