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远:50年干好一件事(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 二 )


脚踏实地 , 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小成长于农村的方智远 , 更能体会农民的辛劳 , 他深知“人误田一时 , 田误人一年”的道理 。 在他的办公室 , 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 , 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 。 “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 种子不应该卖得太贵 。 ”这是方智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在潜心开展科学实验的同时 , 方智远十分重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 , 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 。
为了推广甘蓝新品种 , 他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10余个甘蓝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 , 30余个良种销售网点 。 为了让甘蓝良种能够尽快地撒播在中国的大地上 , 方智远带领课题组深入北京、河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 , 还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 , 在海淀、丰台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 。 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 , 课题组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 , 手把手地教他们 , 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共享 。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 , 甘蓝新品种迅速推广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种植面积高峰时约占主产区面积的60% , 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 。
把时间花在地里 , 把百姓装在心里 。 退休之后的方智远似乎有了更多的时间 , 然而在夫人章振民的眼里 , 方智远却更忙了 。 “他一天三班倒 , 上午上班 , 下午上班 , 晚上回到家还要‘上班’ , 一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两天 。 ”章振民说 , “之前不听我们的劝累倒了 , 好了之后他就又下地了 。 ”
内蒙古乌兰察布属于贫困地区 , 寒凉的自然环境曾是农业发展的短板 。 在方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 , 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 , 这里也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 。 现在的乌兰察布 , 每年种植甘蓝等蔬菜60万亩以上 , 远销20多个省区市 , 出口俄罗斯等国家 , 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
育种育人 , 尽心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
方智远不仅注重甘蓝育种 , 更注重中青年人才培养 。 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持续时间最长、硕果丰硕的科研团队之一 , 先后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
“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 。 ”这是方智远院士常说的一句话 。 1996年 , 方智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他将1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 , 用于培养年轻人 。
在担任中国工程院农学部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期间 , 方智远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 。 几十年来 , 刘玉梅、杨丽梅、张扬勇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 截至2018年底 , 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 其中SCI论文50多篇 , 被引总次数3000多次 , 获得发明专利6项 , 培育甘蓝新品种30多个 。
方智远非常重视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 团队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有关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 开展了互派专家访问、考察、讲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 , 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动态 , 并扩大国际影响力 。
【方智远:50年干好一件事(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说 , 方智远院士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和农学界的一面旗帜 , 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 , 结束了甘蓝品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 为丰富我国菜篮子作出贡献 。 在新时代 , 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 牢牢掌握蔬菜发展主动权 , 培育更多国产蔬菜新品种 , 为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