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远:50年干好一件事(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


方智远:50年干好一件事(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
文章图片

方智远院士在河北保定繁种田采收甘蓝种子 。
陆同鑫摄
人物小传
方智远 , 1939年出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 。 长期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 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一代杂种“京丰一号” , 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 , 实现了规模化制种 。 先后育成甘蓝品种30余个 , 累计种植面积达1亿亩以上 。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 , 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 方智远院士仍然没有丢下自己心爱的甘蓝育种工作 。 他几乎每天到研究所上班 , 要不就去外地出差 , 带领团队调查和选种 。 由于不能久站 , 他干脆带着板凳下地 , 站一会儿 , 再坐一会儿 。 为了让菜篮子装满中国自己的蔬菜 , 方智远院士带领育种团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 , 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 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
自主培育 , 使圆白菜在我国菜市场实现全年供应
甘蓝又名圆白菜、洋白菜 , 是十字花科蔬菜芸薹属作物 , 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重要蔬菜 , 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
如今在百姓餐桌上司空见惯的甘蓝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家品种还大都引自国外 。 在我国华南地区 , 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中熟品种“黄苗” , 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种子 , 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难以得到保障 。
1967年 , 外商在“黄苗”甘蓝种子上刁难 , 一是提高种子价格 , 二是降低种子质量 。 结果导致第二年春天我国南方百万亩甘蓝出现大面积只开花不结球的现象 , 给广东等地的菜农造成了惨重损失 。 方智远随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 , 看到菜农蹲在地里掉眼泪 , 方智远感同身受 , 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
然而 , 要搞甘蓝育种谈何容易 , 资料和材料都十分缺乏 。 方智远和同事们只能从零开始 , 到全国各地搜集甘蓝种质资源 。 听说哪里有好品种 , 他们就立刻赶过去 , 回来就一头钻进试验田抓紧研究起来 。
甘蓝一年只开一次花 , 不仅育种周期长 , 而且不确定因素多 , 经常花费好大力气做了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品种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方智远戴着草帽 , 拿着铁锹和锄头 , 带领课题组整地、播种 , 弯着腰、低着头 , 一个接一个为甘蓝进行人工授粉 。 北京的春天风沙大 , 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试验地里度过 。 稍有几天空隙 , 还要奔波于北京郊区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 了解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情况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1973年 , 方智远和团队一起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一号 , 标志着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 。 这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 也提高了我国的甘蓝育种和生产水平 , 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到促进作用 。
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后 , 方智远率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的报春、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 , 解决了甘蓝品种单一、收获过于集中的问题 , 使甘蓝在我国菜市场上实现全年供应 。 1985年 , 他们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的成果“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这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有了前期的铺垫与努力 , 方智远在甘蓝育种领域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 从80年代开始 , 他先后主持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 , 相继培育成功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等 。 这些品种比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 , 亩产值增收2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