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 四 )


在这种情况下 , ICCF-22会议的亮点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彼得?哈格尔斯坦(Peter Hagelstein)及其合作者的一系列演讲报告 , 他们正在计划在\"冷聚变\"领域展开新的活动 。 哈根斯坦 (Hagelstein)的理论有一个优势 , 就是预测了与\"冷聚变\"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重要且可验证的物理效应 。
任何\"冷聚变\"理论的核心问题:都是想要理解当原子核位于晶体的高密度和高度结构化环境中时 , 原子核的行为如何变化的 。
直到最近 , 核物理学几乎完全忽略了 , 这样一种环境对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子核内部寿命\"(the inner life of a nucleus)的可能影响 。 核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 , 在这个意义上被认为是完全分离的学科 。
然而 , 根据哈格尔斯坦(Hagelstein)的观点 , 现代量子理论提供了原子核和其所嵌入的晶体晶格的振动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被称为声子(phonons)振动 。
其中 , 原子核可以将大量的能量传递给声子 , 声子最终会以热能而不是高能辐射的形式出现 。 应用于刚刚经过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原子核 , 这也可以解释\"冷聚变\"实验中没有大量辐射的原因 。
此外 , 附近的原子核通过声子相互作用的能力 , 可能为核反应(如核聚变)提供了一种机制 , 例如 , 在晶体环境中可以以极高的速率发生核聚变 。 所有这些都为\"冷聚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然而 , 哈格尔斯坦(Hagelstein)的理论独立地预测了 , 在晶体中相当远的距离内能量从一个原子核转移到另一个原子核的可能性 。 随后 ,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小组也恰好获得了这种现象的有力实验证据 。
【核聚变|\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在晶体中新发现的 \"核激发转移 (nuclear excitation transfer)\"形式 , 本身就可能有重大的技术应用 。 这是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冷聚变\"研究中 , 众多潜在衍生产物的例子之一 。
如要阅读本系列的第一部分 , 请点击上方 。 接下来 , 笔者将会介绍该系列的第三部分:亚洲和\"冷聚变\"的商业未来——不仅仅是日本 , 中国和印度可能会成为领跑者 。
关于核能的更多阅读:

核反应堆“新革命”:新一代超小型核燃料 , 将完美解决核泄漏问题
稠密等离子焦点:
第一期:“核能领域”最热门理念:稠密等离子焦点 , 一种廉价的核聚变方式
第二期:“核能领域”的新未来:详解稠密等离子焦点 , 是如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