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编辑部的新故事:《故事会》里来了95后的编辑


1997年出生的赵俊斐 , 是创刊57年的《故事会》编辑部里最年轻的一位编辑 。 前不久 , 她和久未谋面的同学吃饭 , 当对方听说自己在《故事会》工作 , 十分惊讶:“啊?《故事会》还在吗?”
【退休|老编辑部的新故事:《故事会》里来了95后的编辑】35年前 , 这本杂志曾创下一期发行760万份的纪录 , 如今因为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和综艺《乐队的夏天2》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 其实 , 这些年里《故事会》编辑部一直安静地坐落在绍兴路74号 , 团队成员近半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骨干 。
跟很多讲狼性、追求“996”“007”的公司比起来 , 《故事会》编辑部的工作朝九晚五 , 周末双休 , 岁月静好 。 从老前辈的口中 , 年轻人们也或多或少耳闻过曾经的辉煌 , 但那并不是他们选择《故事会》的理由 。 一群爱写故事、爱看故事的人 , 让这本老牌杂志开始了新故事 。
退休|老编辑部的新故事:《故事会》里来了95后的编辑
本文插图
图说:《故事会》编辑团队 官方图
指引的光 照亮前路
5年前 , 青年编辑曹晴雯与编辑部第一次相遇 。 去面试的那天 , 她走进小白楼 , 阳光透过彩色雕花窗 , 心静了 , 时光也慢了 。 接待她的是即将退休的副主编姚自豪 , 面试结束后 , 姚自豪递给她一个纸袋 , 里面是一摞《故事会》和几本社里出版的故事图书 。
那时候 , 曹晴雯还不知道面试结果 , 只觉得这位姚老师穿着朴素 , 面色和善 , 给人的感觉暖暖的 。 进入终面环节 , 主编夏一鸣告诉曹晴雯 , 《故事会》里的编辑都非常厉害 , 除了看稿编稿 , 还需要自己写稿 , 要能把几万字至十几万字的外国小说浓缩到三千字 。 曹晴雯暗自佩服 , 心里打鼓 , 自己能行吗?
被录取后 , 曹晴雯的工位就在姚自豪后面 。 让她颇感幸运的是 , 这位“领路人”退休后闲不住 , 又被返聘回来 , 继续编辑工作 。 像带自己孩子一般 , 姚自豪看着曹晴雯完成了自己第一篇外国文学故事鉴赏 , 曹晴雯也愈发感受到编辑部里的温暖力量 。 “在这个岗位5年了 , 我学到了很多 , 很喜欢这里的氛围 , 同事里有好几位妈妈经常聊亲子话题 , 我也会旁听提前学习一下 。 ”曹晴雯笑着说 。
时光悠悠 热爱不改
回山东老家的时候 , 赵俊斐也会说起自己的工作 , 家人的反应大多是:“哦!《故事会》!听说过的 。 ”黄金时代的《故事会》 , 在全国的知名度着实不小 。
1991年的夏天 , 夏一鸣还是初出象牙塔的年轻人 , 从华师大民间文学专业毕业后 , 他凭着对口的专业背景和《故事会》的实习经历顺利考入编辑部 。 他亲历了那个火热的全民投稿年代 , 全国各地作者的投稿雪片般涌来 , 信件一麻袋一麻袋地背上楼 。 6个人的编辑队伍里 , 有2名编务专门干拆信封、分发稿件的活 。 每一位编辑都堪当主编 , 一个人就可以编完整本杂志 。 除了筛选稿件 , 编辑还要跑到全国各地开展组稿活动 , 结识好作者 。
姚自豪原先也是《故事会》的作者 , 他在金山一所中学当副校长时 , 给编辑部投了很多稿 。 1996年 , 时任主编何承伟邀请他加入编辑部 , 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副校长一职 。 他感慨:“我很喜欢当语文老师 , 但心底里还是有对故事的钟爱 , 想把它作为终生事业 。 ”
退休|老编辑部的新故事:《故事会》里来了95后的编辑
本文插图
图说:《故事会》封面 官方图
素未谋面 已是老友
如今 , 信件投稿已不常见 , 电子邮箱成了更顺应潮流的选择 。 在没有自己的作者资源时 , 邮箱是每个新编辑入门时的好帮手 。 赵俊斐去年刚刚从复旦中文系毕业 , 这是她第一次涉足出版行业 。 平时 , 得空她就刷刷邮箱 , 翻找稿件 。 她说 , 前辈会带着她 , 教她一些基本的流程 , 让她觉得这是一个对新人非常友好的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