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男子被冒名顶替上学23年,苦苦追查却遭遇看不见的“背后力量”( 四 )


张科陪同采访人员又来到郾城县教体局 。 主管招生工作的张姓纪委副书记显得很重视 , 称 , “这种事属于严重的违法乱纪 。 但年头太久 , 追究起来也比较困难 。 ”张副书记安排县招生办主任李耀明 , 向他们介绍了中招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流程:市招办发到县招办 , 由各学区负责人领走 , 然后再发至各学校 , 最后由班主任交给学生 。 而学生档案则是自下而上 , 由学校办理 , 经县招办送至市招办 。
因此 , 他们又去张科的母校邓襄镇一中 , 询问当年通知书发放情况 。 校长李治河的态度和上次一样 , 认为张科的追问“多此一举” 。 《郑州日报》当年的报道称 , 李校长劝张科不要再追究 , “这也没影响你升学 , 也没影响你上班找工作 。 ”张科说 , “可我的户口没了呀 。 ”李校长说 , “户口没了 , 想办法把户口恢复不就得了!”当年的班主任付治政 , 是通知书发放的最后一手 , 但这次 , 付依然回答 , “我不知道” 。
至此 , 张科对顶替者的了解 , 仍然只有一个名字 , “李峰” 。 趁着春节假期 , 他拿着档案上的照片 , 询问了当年5个班级的所有认识的同学 , 但没有人认识这个“李峰” 。
张科不甘心 , 带着采访人员又来到邓襄镇派出所 。 郭所长再次出示了当年迁移户口的手续 , 里面还保留着手续的存根、准迁户口的证明 , 后者盖着洼张村村委会的公章 。 可能面对镜头感到紧张 , 户籍科的女民警主动说 , “前段时间 , 镇计生办的胡小雨来过派出所 , 询问怎么把张科手续转回来的事情 。 ”
基于此 , 他们找到洼张村村委会文书张金友 , 张金友说“没印象”;他们又打听到胡小雨家的地址 , 找上门 , 却大门紧锁 。 “采访人员在门口说了个结束语 , 就走了” 。
这件事依然没有着落 。 《郑州日报》当年报道 , 春节期间 , 村委会干部再次上门 , 称是受胡小雨委托 , 来劝说张科 , “这个事算了 , 不用追究那么狠了” 。 同时他透露 , 顶替的人 , “是某镇长的亲戚” 。 语气里 , 有一种让张家“掂量掂量”的意思 。
两三个月后 ,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分5个晚上 , 播放了节目《我是谁》 。 当时 , 张科的同学、表兄弟都看到了 , 打来电话问情况 。 甚至单位的副总也发生兴趣 , 晚上追着看节目 , “快点快点 , 时间马上要到了 。 赶快去看 。 ”
2003年5月 , 《郑州日报》《检察风云》杂志 , 都根据这期节目刊载了文章 。 前者的标题为《世事迷乱让我不知道我是谁》 , 后者题目《谁剥夺了我的公民权》 。 其中 , 《郑州日报》文章的版面上 , 还刊登着“非典”专题文章 , 《审视我们的食物链》《非典改变我们的习惯》 。
然而 , 多次的追查、报道 , 并没有给张科带来水落石出的真相 。 谜 , 依旧是谜 。
河南|男子被冒名顶替上学23年,苦苦追查却遭遇看不见的“背后力量”
文章插图
2004年 , 张科向县、市两级法院起诉村委会、中学、公安局、教体委等单位 , 均未被受理 。
8年“黑户” , 死无对证
2004年 , 张科到郾城县人社局复印了档案 , 随后 , 他将洼张村村委会、邓襄镇一中、郾城县教体局、郾城县公安局、汝南园林学校告上法庭 。 并提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赔偿精神抚慰金等三项诉求 。
当年9月 , 郾城县人民法院裁定 , “冒名顶替者即主侵权人下落不明” , “诉讼请求不具有可行性和确定性 , 无法确定五被告应承担的责任” , 因此诉讼请求无法实现 , 不符合起诉条件 。 根据民诉法规定 , 法院对该起诉不予受理 。
随后 , 张科又向漯河市中级法院提出上诉 , 但中级法院依然以“被告不明确 , 侵权责任无法确定 , 难以划分”为由 , 维持原判 。
2005年 , 全国公安系统组织了一次“大接访”活动 。 张科向漯河市公安局反映 , 漯河市局指派邓襄镇派出所解决 。 张科回忆说 , 当时要求各区“结案率100%” , 而他的案子是邓襄镇派出所接访的唯一一个案子 。 他提出 , 找出顶替者 , 找出参与档案、入学和户籍造假的人 , 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