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探访深山里的909基地( 二 )
机关小院里至今还留有一处信箱 , 上面写着“成都291信箱” 。 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通信地址 , 曾是八千军民与家人唯一的联络方式 。 而面对当地老百姓的询问 , 他们只是说自己属于“西南水电研究所” , 来到四川发展水电 。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中国核动力院”)原总工程师黄士鉴向采访人员回忆:“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 关于核动力装置的全部资料就是两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 参加研制工作的几乎都是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 , 很多人所学的专业也与核不沾边 , 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 。 ”
没有条件 , 就创造条件 。 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发扬大团结、大协作、大会战、大家干的精神与作风 , 白天搞研究 , 吃住在工地 , 晚上学习后 , 又接着工作 。 他们用计算尺计算反应堆结构 , 用手摇计算机轮流计算着物理公式 , 一遍遍的计算 , 一次次的试验 , 使反应堆堆芯结构、控制、物理、热工等方面的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
八千军民奋战实验基地 , 场面十分壮观 , 但生活却很艰难 。
在909基地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 , 那时候喝的水 , 来自稻田、池塘、河沟 , 喝了经常拉肚子 , 不少人还落下了肠胃系统的毛病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大家都用明矾进行处理 , 经常会发现一缸水用完 , 缸底沉淀起很厚一层泥;住房是“干打垒”——就地取材用石头和泥巴垒起来的房子;路是土路 , 在泥土上垫一层碎石块就成了路 , 当时人们笑称晴天是“洋(扬)灰”路 , 雨天是“水泥”路 。
四年艰辛打基础 , 五年血汗始获成功 。 1970年7月25日 , 陆上模式堆核动力装置由自身的发电机供电 , 我国首次实现用核能发电 。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回忆道 , 当时有的同志高兴得跳了起来 , 欢呼:“真的看到原子能发电了!”一个多月后 , 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 提前完成试验任务 。
“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独立自主研制的中国核潜艇动力装置 , 共和国没有等太久 。
接续奋斗:“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909基地里珍藏着这样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科研人员正在安装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 , 一位脸庞稚嫩的年轻人员盯着容器 , 眼神里充满了憧憬与自信 。 容器外面贴着一幅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 , 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 ,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 ”
为了提高核动力研发能力 , 陆上模式堆建成后 , 科研人员又乘胜而进 , 刻苦攻关 , 瞄准了开发反应堆的反应堆——高通量堆 。 据介绍 , 这种反应堆是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辐照试验 , 研制出反应堆燃料元件的设备 , 亦称“工具堆” 。 原本要进行3年的试验在高通量堆中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 是独立自主发展核能事业的必需 。
1971年初 , 高通量堆在909基地破土动工 。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 1980年12月16日 , 世界上第三大、也是亚洲第一个建成的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投入满功率运行 , 中国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核动力技术能力 。
如今 , 高通量堆已经安全运行40多年 , 为我国核反应堆用材料、燃料的研究和辐照试验提供了重要手段 , 为反应堆的综合利用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 通过技术改造后 , 高通量堆可以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辐照试验和同位素生产 。
- LPL|S10四大赛区一号种子出炉,流水的队伍,铁打的大师兄八进S赛
-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2星
- 文汇报|高分十一号02星成功发射!“长四”今年很忙
- 运载火箭|高分十一号02星成功发射,“长四”今年很忙
- 网易科技|中国成功发射光学遥感卫星"高分十一号02星"
- 东方网|长征四号乙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2星 拉开高密度发射序幕
- 央视新闻|高分十一号02星发射成功
- 新华网|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2星
- 人民日报客户端|高分十一号02星发射成功
- LCK|LCK夏季赛结束,DWG零封DRX拿到一号种子,Chovy却成热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