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最长的首相黯然谢幕 日本能否追回“失去的三十年”( 四 )

  大量资金在流动到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后 , 创造了巨大的表面繁荣 , 日本人的财富也在这一时期疯狂增值 , 然而高回报的股票和房产与二战后日本形成的出口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 前两者的火热吞噬了发展实业所需要的流动货币 。

  面对日本当时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巨大泡沫 , 所有人都意识到 , 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 随着1989年—1990年的紧缩政策实施 , 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 , 日本经济开始迅速下滑 。 早先的负债、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的人口红利减少、银行坏账、僵尸企业也纷纷浮现出来 。 从1991年开始 , 日本的GDP迅速下滑 , 到1993年 , 日本GDP增长率跌至0.17% 。 在这期间 , 安倍先后经历日本经济滑坡、父亲去世 , 以及凭借县议员的身份继承了父亲、外祖父的人脉与政治资源登上日本政坛 。

  从20世纪90年代初 ,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来 , 一直到2011年 ,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 , 日本GDP增速甚至降为负数 。 而这段时间也被后世称为“日本失去的20年” 。 步入千禧年后 , 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 安倍晋三则靠着外祖父与父亲的衣钵 , 在2001年成为了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的内阁官房长官 , 从此 , 安倍晋三被小泉纯一郎视为接班人培养 。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停滞 , 日本政府持续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 。 在这一时期 , 日本政府出台超过20次紧急经济对策 , 累计额度超过200万亿日元的财政投资 , 然而其收效仅仅是拉高日本政府的债务 。

  日本民众在经历巨大的泡沫破裂之后 , 消费信心持续低迷 , 高储蓄传统也让消费市场难以振兴 。 产业方面 , 众多日本企业也受制于终身聘用制和等级制 , 难以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 而难以负担高昂人力成本的企业甚至采取大量聘用“临时工”的方式 , 以降低支出 。 此外 , 老龄化与此前的终身聘用制令政府与企业增加了更多的保障性支出 , 进一步加重了日本的经济负担 。 日本经济迟迟得不到提振 , 国民长期无法从90年代的泡沫破裂中走出 , 这也导致在1989年至2012年间日本不断更换首相 。 除2001年就任的小泉纯一郎凭借略有成效的经济政策得以持续6年担任日本首相 , 在1989年至2001年的13年间 , 日本一共更换了10名首相 , 平均每人在任时长不超过16个月 。 而在2006年小泉纯一郎卸任后 , 紧随而至的全球经济危机让日本首相职位又回到了6年7相的频繁更替中 。

  “安倍经济学”:一场短暂的表面繁荣

  2012年12月26日 , 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 。 早在2006年小泉纯一郎下台后 , 安倍就作为继任者接替了他的首相职务 。 但是由于肠炎旧疾 , 安倍仅当政一年便辞去了职务 。 而第二次上台的安倍与第一次不同 , 带来了新的经济政策 。 由于安倍以首相身份亲自推动 , 所以该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

  2012年的“安倍经济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 安倍称其为“三支箭” , 分别是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财政刺激与促进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改革 , 其手段是对外实现日元贬值促进出口 , 对内实现通胀提振消费 。 实质上 , 所谓的“安倍经济学”的思路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 , 提升市场货币流通量进而促进投资与消费如出一辙 , 但安倍版本的体量却是前所未有的 。 2013年带头执行量化宽松计划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甚至给该计划取名为“异次元量化宽松” , 意指超越时空、突破历史、史无前例的激进量化宽松政策 。 此前小泉政府时期 , 日本就曾采取过量化宽松政策 , 基础货币量自2001年的69万亿日元升至2006年的112万亿日元 , 五年内增长43万亿日元 。 而安倍上台后实行的量化宽松让基础货币量在两年内增加了132万亿日元 , 激进之心昭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