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岩、吴云、朱玮澎湃新闻|虚拟货币:失败的货币实验和成功的技术革新( 二 )
虚拟货币由于内在价值的不确定性 , 被各种金融诈骗所利用 , 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 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已经立案或者判决的各种区块链旗号的犯罪 , 就知道这种诈骗已经到了何种触目惊心的地步 。 比如 , “虚拟货币GGP共赢积分”半年之内诈骗3.2亿元 , PlusToken的“区块链职能搬砖”涉案金额高达200亿元 。
更为严重的是 ,
虚拟货币由于匿名性和跨国界性 , 使其具有很高的洗钱内在风险 , 虚拟货币已经成为犯罪和恐怖活动进行支付的重要工具 。 研究指出 , 四分之一的比特币用户、二分之一的比特币交易与非法活动有关 , 2015-2017年 , 每年大约有720亿美元的规模 , 相当于美国和欧洲每年毒品犯罪金额的总和 。 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都是非常惊人 。 难怪时任国际反洗钱组织(FATF)的主席在2018年10月公开撰文 , 呼吁各国重视虚拟货币被犯罪活动所利用的严重性 , 因为“虚拟货币已经与金融犯罪手牵手” 。
三、一场成功的技术革新比特币虽然以私人货币为目的 , 但是 , 它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区块链技术 。 区块链技术由虚拟货币引发 , 但
区块链并不等于虚拟货币 , 区块链早已超出了虚拟货币的范畴 。 虚拟货币虽然本身是一场失败的货币实验 , 但催生一场成功的技术革命 , 引领了一系列影响经济模式和社会格局的技术创新 , 影响到价值流转、权利证明、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 。
第一 , 比特币自治社群的成功运转 , 证明了不依赖于第三方信任的价值流转的可行性 , 非中心化的商业网络因而得以实践 。 比特币在没有任何外来暴力干预的情况下 , 自发形成了几千亿美元的市场 , 而且这个自发市场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
第二 , 智能合约运行在区块链上 , 完成了不依赖第三方的数据可信性和强一致性 , 使合约的自动化执行具备了可能性 , 机器商业成为现实 。 所谓机器商业 , 也就是在区块链这样分布式的可信运行环境上 , 用代码写成的智能合约 , 可由机器自动执行 , 这些合约可构成虚拟合同、虚拟商业关系、虚拟企业等 , 形成能够由机器按照代码规则自动执行商业合约和价值转移的新型商业形式 。
我们相信 ,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已经取得的局部实验成功 , 预示着这个技术对商业模式和社会格局改造的巨大潜力 。
四、一场尚未终结的社会试错实验从动态的角度 , 也许十年时间还太短 , 我们不能以一时的困局就否定竞争和进化的力量 , 通过反复的试错 , 可能会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成功治理模式 。
针对虚拟货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 “脸书”(Facebook)正在筹划推出“天秤币”(Libra) , 试图通过法定货币储备资产、中心化管理解决内在价值不足、交易容量小以及自治社群弊病 。
同时 ,
很多中央银行也正在抓紧研究论证或者积极试验“央行数字货币” , 试图在吸收虚拟货币技术优势的同时强化法定货币的地位 。 虚拟货币是一场尚未终止的货币社会试错实验 , 引领了一场会颠覆既有商业模式和社会格局的深刻技术革新 , 此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推出的背景 , 央行数字货币又将是怎样一番天地 , 我们拭目以待 。 总之 , 这场虚拟货币的社会实验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观察机会 。 当然 , 我们不能因为虚拟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的失败和产生的负面效果 , 就对虚拟货币及其带来的区块链技术创新进行全面否定 。 而应当认识到 , 虚拟货币所带来的区块链技术创新可能对经济模式和社会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 。 对于新型虚拟货币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 , 应当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回应 , 并给与充分的试错空间 , 在坚持基本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包容新的创新 。
(作者史岩为经济学博士 , 就职于中国金融出版社;吴云、朱玮合著有《区块链简史》 。 本文源自吴云、朱玮发表在《金融监管研究》2020年第6期上的论文《虚拟货币:一场失败的私人货币社会实验?》 , 澎湃新闻刊登的这一版本 , 作者进行了一定的改写 ,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