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 ,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 , 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 , 几百年来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 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三顾茅庐呢?
文章图片
三顾茅庐
首先我们来看看可信度较高的历史资料中的记载 。 正史《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对所谓“三顾茅庐”作了记录:“凡三往 , 乃见” 。 而诸葛亮所著《出师表》中也提到这段往事:“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文章图片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 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 既然是小说 , 通过艺术加工后“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 罗贯中先生根据正史记录和民间传说 , 发挥主观想象和艺术创作后 , 描绘出三顾茅庐的故事 , 确实很精彩 , 可惜不是真实的 。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
笔者从两方面来分析阐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桥段不真实的原因 。
第一 , 外部因素 。 我们不妨把东汉末年的纷争比作一场巨大的商业竞争 。 当时的市场主要被北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和西边的刘琮、张鲁以及南方的刘表所控制 , 而龙头老大毫无疑问是曹操 。 龙头曹操自持“央企”(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图吞并其他公司继而垄断全国市场 , 而当时 , 首当其冲面临被收购危机的便是荆州刘表 。 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荆州地界 , 刘备和诸葛亮当时也正好在荆州 , 唇亡齿寒 , 情况危急 , 刘备诸葛亮的见面满足了可能性和紧迫性 。
上述是客观环境因素 。
文章图片
荆州古城
第二 , 便是内部因素 。 当时的刘备 , 先后从袁绍、曹操的阵营中出走 , 如今投靠在刘表帐下 , 自始自终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 但其枭雄的英名已天下共知 。 而其枭雄之名 , 主要源自桃园三兄弟的武名 。 当前刘备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都是帮其他公司做做代工(充当马前卒 , 先锋) , 捡点人家不愿做、不屑做的脏活累活 。 只有技术 , 没有生产基地 , 业务量不稳定 , 便占据不了市场份额 , 还要看人家的脸色 。 所以对于刘备来说 , 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一块立足之地 , 以解决常年寄人篱下 , 颠沛流离的状况 。 其次 , 刘备作为一个准备创业的准企业家 , 已经有了几个技术过硬的事业部总监(关羽、张飞等武将) , 但是没有行政官员 , 或者说 , 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整个公司 , 为公司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并督促执行 。
文章图片
桃园结义
大家看到这里 , 不禁会问 , 以上不正是刘备应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充分理由吗?别急 , 咱们再来看看内部因素中的诸葛亮方面情况 。
根据《三国志》记载 , 建安十二年 , 刘备完成“凡三往 , 乃见” , 诸葛亮时年27岁 , 而刘备当时已在荆州驻兵六年有余 。 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见面看成是应聘的过程 。
【【历史故事】究竟是诸葛亮主动求职还是刘备上门招聘?】诸葛亮大学毕业 , 自比管仲、乐毅(说明就业意向) , “躬耕于南阳”(在家待业) , 在荆州士人集团中小有名气(优秀毕业生) , 坊间又传闻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应该是有出众的毕业论文设计 , 理论上有光明的市场前景) 。
从自比管仲乐毅看得出 , 诸葛亮立志是要出侯入相的 , 求职意愿强烈 , 而碍于名士的自命清高 , 一直矜持待业 , 没有先找个公司从基层做起 , 但从诸葛亮《出师表》的详细规划来看 , 选定刘备集团作为目标公司应该是早有预谋 , 或者说是理想之选 。 孙权阵营已有周瑜、鲁肃等谋臣 , 曹操那边更不用说 , 郭嘉、荀彧等人才济济 , 刘表、刘琮等西南势力不足为谋 。
况且当时 , 刘备的名气已天下皆知 , 而诸葛亮作为还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业绩的新人 , 再有才能也只是理论上的 , 一就业就想当总经理 , 难度可想而知 。 诸葛亮想方设法主动联系刘备 , 比刘备主动找诸葛亮 , 更具合理性 。
- 【爱历史】《上阳赋》原著:二皇子马子律的悲惨人生
- 【历史故事】抗战老兵离家77载,为上司照顾妻儿66年,拒绝娶上司妻子
- 【爱历史】三国4大神童悲凉结局:2个脑子“太好”,1个命不好,1个身体不好
- 【历史故事】噶尔丹为啥抓他侄子只派2000人马你看看准噶尔汗国王庭就知道了
- 【爱历史】1982年四川一农民深山称帝,封村妇为“贵妃”,他究竟有何魔力?
- 【爱历史】她是上世纪30年代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人,6岁学完中学6年课程
- 【爱历史】英国间谍脱逃,藏身兖州医院中足不出户,他是怎样被挖出来的?
- 【历史故事】李成梁: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 【爱历史】襄樊之战,如果司马懿代替于禁出战,他能击败关羽吗?
- 【历史故事】康熙临终前让一男子陪葬,雍正继位后才明白父亲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