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西藏阿里地区、日喀则市脱贫攻坚见闻( 二 )


在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 , 碧蓝的湖面上布满了厚厚的结晶体 , 又到了夏季采盐的时候 。 75岁的布玛尔是盐湖乡羌麦村粗盐巴加工厂的老伙计了 , 他笑着说:“今年已经采盐两次了 , 共赚了两万余元 。 ”
盐湖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贡觉次仁介绍 , 盐湖乡是传统的纯牧业乡 。 2018年 , 当地政府将成立于2005年的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确定为扶贫产业项目 , 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 目前加工厂已成为一个集采盐、储存、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 。 2019年 , 粗盐巴加工厂售盐650吨 , 带动132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17.6万元 。
产业扶贫 , 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 年楚河畔 , 上百扇水磨随着潺潺的流水“翩翩起舞” 。 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顿珠告诉采访人员 , 用这种传统方式磨出来的青稞粉色泽均匀、清香扑鼻、口感纯正 , 加工出来的糌粑口感很好 , 很受当地民众喜爱 。 身为90后的扎西顿珠2012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 , 回到故乡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创业 , 钻研起了青稞 。
为了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上 , 扎西顿珠遵循“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理念 , 同时 , 他将目标瞄准青稞深加工领域——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 , 推出真空包装的糌粑 , 利润得到大幅提高;联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 研发出青稞曲奇饼干产品 , 青稞蛋糕、青稞醋等新产品也在陆续研发中 。 目前 , 当地有87人在公司实现稳定就业 , 月均收入保持在5500元以上 。
思路一变天地宽 。 在阿里地区东南部 , 有一个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的县 , 从前因海拔高、环境恶劣 , 县里与外界沟通十分困难 。 近年来 , 西藏阿里措勤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线下体验店、展销会等方式促进牧民经济收入增长 , 成效显著 。 “截至2019年年底 , 措勤县实现3100余万元的销售额 。 其中 , 畜产品销售额高达2500余万元 , 金紫绒羊绒制品、藏雪鸡护肤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销售额达600余万元 , 切实为牧民群众实现了增收 。 ”措勤县商务局局长普布扎西说 。
3.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并行前进
在阿里地区噶尔县 , 路边拇指粗的行道树 , 透出翠翠的绿 。 种树 , 占据了阿里人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 。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 年降水量仅有50~100毫米 , 气温低、辐射强、温差大 , 干旱、大风、冰雹、霜冻、雪灾不时“光临” 。 在当地人眼中 , “树比人还难养活” 。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 他们坚持了下来 。
如今 , 狮泉河城镇绿化工程种植苗木16.51万株 , 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累计完成工程造林5.3万亩 , 种树885万株 , 种草6100亩 , 破除了阿里“种不了树、种不活树”的传统观念 。 毛头柳、班公柳、榆树、国槐……一棵棵树扎下根来 , 城市绿了起来 。
撒欢的藏野驴、游荡的野牦牛、奔跑的藏羚羊……如今在317国道 , 随处可见 。
“从前金丝野牦牛只是传说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拿手机拍到它们”“那时野生动物看到牧民都被吓跑 , 现在一点也不怕人”……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管护队员对野生动物如数家珍 。
羌塘无人区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 , 常年气候寒冷 , 平均风力7~8级 , 环境极其恶劣 , 而管护队员们除了一年15天休假外 , 其余时间都在驻站工作 , 检测、观察、救治野生动物 , 巡护保护区 , 防治非法穿越 。 “当管护员又苦又累钱又少 , 很多亲戚朋友劝我换个工作 。 ”羌塘自然保护区扎布站站长达琼说 ,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扎布人 , 既然党和政府相信我能干好 , 大家还选我当站长 , 我就一定带领大家把工作干好、把保护区照顾好 。 ”
行至日喀则 , 但见加工厂房多了 , 路上游人的车流密集 , 环保压力并不令人担忧 。 珠峰脚下 , 更多的村民主动报名成为垃圾管理员 。 截至2019年 , 西藏已经累计投入117亿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国新办2019年8月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指出 , 青藏高原地区仍然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区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