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钱枫事件,理性吃瓜,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互联网思维|钱枫事件,理性吃瓜,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文章图片
互联网思维|钱枫事件,理性吃瓜,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文章图片
互联网思维|钱枫事件,理性吃瓜,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文章图片
互联网思维|钱枫事件,理性吃瓜,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钱枫事件 , 湖南卫视已经做出了回应 。
湖南卫视关注到主持人钱枫的相关舆情 , 正在紧急核实了解中 , 并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 , 在调查结论出来之前 , 频道暂停其一切工作 。
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全面的公正的结果 。
如果钱确实是被冤枉的 , 那么也会还钱枫、湖南卫视一个清白 , 如果钱枫确有此事 , 那就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       经过多次这种反转的关于男女 , 关于猥亵 , 关于QJ的 事件 , 我才知道 , 未知全貌之前 , 不站队才是对这种事件最好的评判和尊重 。
无论是以自己的同理心片面的认同自己所认为的“真相” , 去同情弱势的女方 , 痛骂男方 , 还是觉得女方一定另有隐情或许在谋利都不可轻易下结论 。
当前互联网空间主要矛盾 , 是过量的碎片化信息与人类大脑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
以前有人觉得 ,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 , 它能有效实现去中心化 , 让人人都可以发言 , 每一位草根都能成为15分钟的明星 。
然而网络发展到今天 , 事实真是如此吗?
非也 。
情况恰恰相反 ,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利维坦中心机制” 。
第一句话就是: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 很多都是假的 。
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 你以为可以是微博抖音知乎豆瓣 , 但实际上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跟精力去浏览一个平台多数信息 , 终归还是会本能地求助于榜单 。
比如说在某平台 , 如果你想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 除非本身你就是个名人 , 否则唯一方式就是水热榜 , 热榜才能帮助你露脸 。
但这种榜单机制 , 并不是自然界的物理法则 , 而是充分具备人工干预痕迹 。
最终 , 你认为的热点大多数不过是经过巧妙运作(或者粗暴砸钱)所呈现的结果 。
尽管很多热点看起来只能维持一两周 , 甚至于几个小时的关注度 , 但这些碎片化信息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反复面向公众灌输相类似的信息或者价值观 , 就能形成有效的思维转化 。
这种转化的结果 , 就是让你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 。
以前互联网不够发达 , 这种转化(或者你可以叫洗脑)进程相对较慢 。
但是现在呢 , 只需要将一系列能够同关键词联系起来的事件放在重点曝光位置 , 那么无论它们是不是鸡毛蒜皮 , 都可以产生极好的效果 。
举个简单例子 , 这些年出现所谓打拳浪潮 。
最初 , 它通过持续性曝光“某个男人抛弃女友”“妻子怀孕丈夫出轨”等社会新闻 , 引发很多女性甚至于一部分男性网友真诚的愤慨 , 这属于人之常情 。
但是 , 利用榜单机制和算法推送 , 对于这些开始接触“男人不好”信息的人群 , 互联网进而给他们分享更多同类信息 , 从而在群体心中固化“男人是一种危害”的认知 。
毕竟她们从每天睁开眼 , 到睡前最后关上手机 , 接触到的都是类似信息 。
结合网络平台本身的社交特点 , 大数据又有效地将这一群体最过激的言行举止曝光出来 , 加之某些奇怪势力推波助澜 , 从而引导整个群体逐步走向极端 。
到了这一步 , 造成的结果有两个:
1.抱团者必然需要更紧密的抱团 , 言行必然更加极端 , 否则会害怕自己失去战斗力;
2.被攻击的群体将因为受到地图炮攻击 , 践行力的作用相互这一真理 , 也开始将对方视为非人类 。
如果说2021年之前所谓打拳还只是存在于网络上 , 那么今年明显量变引起质变 。
从货拉拉开始 , 后来的吴亦凡事件 , 再到这次的主持人钱枫事件 。
现实事件造成了互联网不允许存在中立者或者理中客 , 必然要选择一个极端立场“占位” 。
而货拉拉之类的风波 , 很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上演 。
所以说 , 令我遗憾的是 , 在走向质变过程中 , 互联网存在明显监管缺失 。
对于任何一家平台来说 , 哪怕它们本质上没有坏心眼 , 但互联网终归流量为王 , 如果其他竞争对手能够通过炒作性别矛盾等方式 , 轻轻松松完成 一年K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