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二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而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失利以后 , 捻军的实力损失不小 , 一些守寨自保的捻军武装被消灭 , 仅剩下几支大的捻军队伍 , 还能够阻击清军 , 并在与清军和地主武装的战斗当中 , 磨炼出了捻军的特色出来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捻军的特色骑兵
由于捻军本身就有一定的财力 , 还有民间基础 , 因此后来他们作战飘忽不定 , 常常是出其不意 , 打清军一闷棍就撤 。 而清军还很难追击抓捕他们 , 因为别看捻军兴起于中原大地 , 但实质上捻军的组织情况却非常像是游牧部落 , 生命力顽强 , 难以剿灭 。
并且 , 最重要的是 , 随着慢慢发展 , 后来的捻军基本上都是骑兵了 , 很早就完成了部队的骡马化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 , 很多滞留在江北的太平军骑兵部队都选择加入捻军残部继续抗争 , 改编组成新捻军 , 这为捻军带来了一套更精良的骑兵作战方式 , 易步为骑 , 使捻军变为一支约十余万人的骑兵武装 , 一举将捻军变成了当时中国第一等的骑兵军队 , 和清军相持不下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捻军的骑兵队伍数量很是庞大 , 靠着本身自有的马匹、购买、缴获、西番地牧民和关中等地的支援 , 他们部队中的战马很多 。 并且骡子、驴、骆驼等农家牲畜也是捻军坐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因此捻军的骑兵并不是纯马骑兵 , 而是骡子骑兵、驴骑兵等混杂起来的 , 其部队中的许多人 , 都是骑着驴和骡子行军或是作战 , 不择手段地以一切方式加快部队的行进速度 , 最大程度保持机动能力 , 因此其行军速度极快 , 常常是让清军无法捉摸 , 无力组织围剿 , 甚至连捻军每次的目的地都不能预估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可能有人觉得驴和骡子太瘦小了 , 怎么可以支持捻军进行骑兵战呢?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想误区了 , 因为捻军骑着驴和骡子行军 , 并不代表他们就骑着驴和骡子去和蒙古骑兵进行骑战 , 事实上捻军本身依靠它们进行骑战 , 而是只让驼人 , 增加行动速度 , 而捻军本身是有大量骑着战马的冲锋骑兵的 , 这些人才是骑战的主力 , 普通士兵只是骑马或骑驴、骡等牲畜快速机动 , 战时下马配合骑兵作战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然后在面对清军的时候 , 如果敌人实力弱 , 那没二话 , 直接冲锋干就完了 , 要是追来的敌人势力大 , 那么捻军就会开始转进 , 并不断的用放风筝战术骚扰和吸引敌人追赶 , 自己则凭借超高的机动性 , 将追兵拖弱、拖死 , 另外还会搭配伏击战术一起使用 , 把只顾追击的敌人引入包围圈之中 , 然后伏兵四起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凭靠着这些能力 , 捻军和僧格林沁等清朝名将带领的蒙古骑兵、八旗骑兵交战屡屡取胜(当然也屡屡战败) , 后来更是完成了阵斩清朝亲王——僧格林沁的记录 。
捻军的高速机动性特别强 , 他们用放风筝战术 , 让僧格林沁手下战功赫赫的蒙古马队吃了大亏 。 当时 , 蒙古马队为了追杀捻军 , 数十日不离马鞍 , “手疲不能举缰索 , 以布带束腕 , 系肩上驭马” , 部队已经被捻军拖到了几近崩溃 , 而捻军的表现却比蒙古马队强多了 , 虽然被不断追杀 , 但却还很坚韧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在确定敌人追来了以后 , 捻军的队伍却转头玩了一招回马枪 , 设伏在曹州高楼寨(今山东菏泽市) , 打了追兵一个措手不及 , 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 , 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 , 中伤坠马 , 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 , 终年五十五岁 。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 , 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 , 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
没办法清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对于捻军这种近乎全骑兵的流动军团的打法 , 都实在缺乏克制能力 , 后期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看出了捻军的弱点 , 再加上太平天国以灭 , 捻军没有了盟友 , 清朝可以抽出全部力量对付捻军了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捻军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1866年秋 , 捻军在河南许州分成两支——东捻和西捻 。 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领导 , 转战于中原地区 , 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 , 进军陕西 , 同东捻军呼应 。 得此消息后 , 曾国藩(对付西捻)和李鸿章(对付东捻)改变了以往对付捻军的尾随追打式战术(经常是在捻军屁股后面吃灰) , 改为“画河圈地”的新战术 , 靠着修筑长墙、运河、沟渠、长壕 , 以及利用黄河、运河、颍河、胶莱河、徒骇河(图中未标出)等河流的自然地形 , 对捻军分别进行围困封锁和坚壁清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