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戍边?

1200多年前 , 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烟直”的边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 , 正在解开这一谜团 。
这次考古发掘的烽燧遗址 , 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中 。 去年9月到今年6月期间 , 考古学者在此展开考古发掘 。
“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表明 , 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 , 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 。 当年 , 应该是一处基层军事机构‘游弈所’的驻地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胡兴军说 。
学者对出土纸文书、木牍初步释读后发现 , 孔雀河沿线烽燧遍布着各级军事设施 , 驻守在烽燧的士兵需按“值班表”定时外出巡逻 , 观察“楼兰路”上来往商旅情况 , 并搜集军事情报 , 还要在烽燧站岗放哨 。
“遗址出土了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木牍 , 上面记载着烽铺与游弈所间‘计会交牌’与平安火制度 , 士兵们很可能就是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履行职责的 。 ”胡兴军说 。
烽燧遗址邻近罗布泊一带 , 自然环境恶劣 。 胡兴军说 , 烽燧西侧发现的三间半地穴式房屋很可能是士兵唯一的避暑场所 。
烽燧附近还发掘出大量马鹿、野猪、天鹅以及多种鱼类的骨头 。 “从中原运来的粮食不一定充足 , 因此士兵需要猎取野味进行补给 。 ”胡兴军推测说 。
【古人如何戍边?】“河州、雍州、岐州、幽州……”透过埋藏在干燥沙土中的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等纸文书 , 考古学者发现士兵的家大都相距遥远 , 真可谓“浊酒一杯家万里”!
“兵源主要来自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 , 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计算 , 他们从家乡赶到驻地 , 就要耗时数月 。 ”胡兴军说 。
烽燧遗址出土的纸文书还包括《孝经》《韩朋赋》《游仙窟》等 。 胡兴军认为 , 戍边官兵把一些典籍、文学及文化观念带到了西域 , 客观上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
有关专家表示 , 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和发现 , 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代边塞生活和军事管理制度 , 也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