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公元1667年 , 也就是康熙七年 , 企图利用和谈方式招抚台湾的孔元章又一次宣告失败 。 此时距离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 已有13年之久;就是从康熙登基的1661年算起 , 台湾也孤悬于外了7个春秋;一国建立十余年而有另一政权仍存 , 一君继位七载而不能完成一统 , 这是奇耻大辱!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所以 , 14岁的康熙接到了一封来自福建水师的请战书 , 施琅在《边患宜靖疏》中这样言明了收复台湾的必要性:1.东南五省是赋税重地 , 有台湾则必须重兵防守 , 致使东南人民穷苦;2.平台湾则东南安定 , 既可获得发展民生的安定环境 , 也可裁撤军队恢复生产;3.台湾不平则边境不宁 , 自家前朝问题都无法根除 , 又谈什么万国宾服?
14岁的康熙对此非常赞赏 , 急忙召见施琅入京商议收复台湾之事 , 两人筹谋良久后于第二年正式在朝议中拿出了收复台湾的实际方案 。 包括但不限于:台湾实际军力不足2万 , 战船约200艘;福建水师有1万余人 , 需招募数千精锐补充至2万人;征台应当剿抚并用、兵贵神速 , 争取一战而定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但此时康熙刚满15岁 , 亲政不足两年 , 托孤大臣鳌拜毫不客气地否决了征台方案 。 康熙只好留施琅在京 , 秘密筹划征台事宜 , 施琅这一等就是13年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直到1682年10月 , 平定了吴三桂叛乱的康熙 , 才将施琅调回福建 。 施琅收复台湾的备战工作 , 前后进行了近8个月 , 主要在福建厦门完成 。
1683年6月14日 , 施琅带领大小战船238条 , 水师24000人出福建铜山岛 , 横渡东海直扑澎湖列岛 。 第二天下午 , 清军到达澎湖列岛南部的八罩岛修整 , 同时驻守澎湖列岛的郑军哨兵 , 发现清军登岛并上报总部 。 郑军水师主将刘国轩 , 决定沿主岛娘妈宫沿线设防 , 与清军水师进行决战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6月10日 , 施琅水师7艘大鸟船 , 攻入郑军防线 。 刘国轩指挥郑军水师 , 合围孤军深入的7艘大鸟船 , 当时海水涨潮、清军水师先头部队被分割包围 。 施琅亲自带人冲击郑军防线 , 双方激烈交战 , 以致于施琅右眼为火铳所伤 , 才救出被包围的7艘大鸟船 。
首次交战 , 施琅水师脱节、损失偏大 , 施琅本人也右眼受伤 , 所以决定撤到西岛修整 。 郑军水师刘国轩副将林升 , 也在交战中被大炮轰断了左腿 , 所以没有及时反攻给了施琅修整的时间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6月16日 , 休整了5天的施琅 , 决定发起总攻 。 这次施琅将麾下战船分为左、中、右三路:自己带领战船56艘 , 主攻郑军防守核心的娘妈宫;左路由总兵陈蠎带战船50艘 , 攻击鸡笼屿、四角屿 , 同时合围郑军;右路由总兵董义带领战船50艘 , 攻击牛心湾合围郑军;其余战船作为预备队 , 见机行动、攻击郑军薄弱处 。
施琅的这次部署非常完美 , 将238艘水师战船分为三路 , 以分割指挥方式避免了此前臃肿指挥下的脱节问题 。 既发挥了各部署的主观能动性 , 又使得清军战船得以全面展开 , 增加了郑军防线压力 , 为攻击薄弱处的预备队提供了攻击机会 。 同时三路协同而进 , 将自身实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当天海上吹起南风 , 施琅水师全线进攻 , 郑氏水师溃败 。 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 , 副将邱辉、江胜战死 。 190艘战船被焚毁、缴获 , 死伤12000人、被俘5000人 , 郑氏水军全军覆没 , 施琅取得海战绝对性胜利、
收复澎湖列岛后 , 施琅的做法非常有借鉴意义:他暂停了进攻攻势 , 而是开始招抚台湾郑氏;禁止杀戮 , 将降兵送回台湾;发布《安抚输诚示》 , 并派原郑军主将刘国轩副将曾蜚前去招降 。
【历史故事】施琅收复台湾有多猛?24000人横渡东海,半月灭郑、台湾不战而降
文章图片
当时的台湾已历三世 , 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后 , 两个儿子郑克塽和郑克臧之间爆发激烈矛盾 。 郑克塽岳父冯锡范毒死郑克臧 , 扶持年仅11岁的郑克塽上位 , 本就闹得台湾人心惶惶 。 再加上清军在大陆的经济封锁 , 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
早在郑经时期 , 就规定每户人家 , 每月必须多征收粮米一斗充当军饷时 。 英国商人就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台湾王因其财富被消耗 , 故每日向人民横征暴敛 , 亦不能使军队满意 。 是以我国不惟受敌人(清军)之威胁 , 亦恐军队(郑军)因缺饷而叛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