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年过五十,还能闷声发大财的人,多半有这几个特质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 金钱也是有灵性的 , 它也像长了眼睛一样 , 专找“有缘人” 。
如果一个人年过五十岁了 , 还能闷声发大财 , 往往有这个几个特征 。
【历史故事】年过五十,还能闷声发大财的人,多半有这几个特质
文章图片
01
重情重义 , 不唯利是图 。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的故事:
一个名叫荀巨伯的人 , 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 , 不巧 , 正遇上胡人的军队进攻郡城 。
朋友以自己“命不久矣”为由 , 劝荀巨伯赶紧离开 。
但全郡的人都跑光了 , 他还是守在朋友身边 。 面对涌入的胡人 , 他表明心迹:“不忍抛弃有病的朋友 , 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保全朋友的性命 。 ”
面对荀巨伯的大义凛然 , 胡人军队深感自己的“不道义” , 于是撤回了大军 。
荀巨伯凭一己之力 , 让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 展现出“重情重义”的力量 。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莫不是利益的往来 , 有利可图 , 便能常来常往 , 无利可图 , 只会渐行渐远 。
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 只能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看似亲密无间 , 实则最容易崩塌 。
比如 ,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 , 不管此前关系多么融洽 , 却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匀 , 或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 , 实际上有人暗藏私心 , 蚂蚁搬家式的 , 将合伙的生意一点点搬空 , 便极有可能反目成仇 。
真正重情重义的人 , 就如同荀巨伯一样 , 心中有杆秤 , 不要说利益可以放一边 , 连生死都可以置之不顾 。
这样的人 , 不管是自己当老板做生意 , 还是替人打工 , 都会凭借着重情重义 , 而获得信赖 。
【历史故事】年过五十,还能闷声发大财的人,多半有这几个特质
文章图片
02
乐学善思 , 永不言败 。
《韩非子》中记载了“鲁人徙越”的故事:
鲁国有个人善于织麻鞋 , 他的妻子善于做帽子 , 他们想搬到越国创业 。
而越国人的生活习俗却是光脚走路、不戴帽子 , 所有 , 有人预言鲁人夫妇此去越国创业必遭遇困境 。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 因地制宜 , 顺势而为 , 才能觅得商机 , 才能立足下来 。
一个乐学善思的人 , 哪怕起点很低 , 也总能触类旁通 , 找到生财之道 。
如同前段时间刷屏的“二舅” , 靠着自学 , 掌握了木工手艺 , 还能修理小家电、摩托车等 , 成为大家眼中“无所不能”的人 。
世上无难事 , 只怕有心人 。 年过五十 , 还能闷声发大财的人 , 往往都是善于学习和思考 。
打个简单的比方说 , 一个村子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做起了农家乐 , 剩余一半的人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水” , 但有小户人家却没有从众 。
他们开垦了更多菜园、果园 , 养鸡、养鸭 , 成为了其他农家乐的“食材供应基地” , 从而使产品供不应求 。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 , 没有谁的生活可以轻言“容易” , 想要在职场上、商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 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改进和升级 。
【历史故事】年过五十,还能闷声发大财的人,多半有这几个特质
文章图片
03
心怀感恩 , 不贪得无厌 。
基督徒在吃饭之前 , 有一个“谢餐”祷告仪式 , 他们低头默念“感谢主 , 是他赐予我们食物 , 使我们活着 。 ”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 , 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 传递善意和温暖 。
曾经看过一篇短文:在饥荒年代 , 母亲好不容易做了一碗饺子 , 家中兄弟姐妹如同过年一般欢喜 , 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咽口水 。 可就在饺子快要煮熟时 , 一位乞丐带着两个孩子敲开了他们家的门 。
善良的母亲 , 不仅将他们迎进了门 , 还将饺子都给了他们 。
兄妹几个别提多难过了 , 但看到乞丐和孩子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和感激时 , 又都不再说什么了:再怎么糟糕 , 还不至于到要饭的地步 。
从此 , 兄妹几个更加懂得珍惜 , 面对窘境 , 少了埋怨 , 多了乐观 , 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
很多年过去 , 饺子成为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了 , 作者却总是惦记着那年未曾吃上的饺子 , 惦记着那个乞丐和两个孩子 , 怀念母亲的言传身教 。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 , 只要给点阳光 , 就灿烂无比 , 他们不会渴求太多 , 也不会如同《渔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 , 索求无度 。
正是这种“有多大的脚 , 穿多大的鞋”的心理 , 让他们稳稳当当地前行 , 这种“靠谱”的感觉 , 成为最强大的吸引力 , 很多陌生人愿意信赖他们 , 人脉厚实了 , 财富自然也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