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时、位、度

    时就是时机,也可以是时段 , 以乾卦的六个爻比喻一个人的事业的六个阶段:
1、初爻曰 , “潜龙勿用” , 代表刚刚就业 , 属于事业的起步阶段;
2、二爻曰:“见龙在田” , 代表工作一段时间后 , 才华初显 , 得到领导的赏识并得到一定升迁;
3、三爻曰:“夕惕若厉” , 代表地位提升后 , 需刻苦努力 , 勤勉戒慎 , 时时警觉 , 否则将半途而废;
4、四爻曰:“或跃在渊” , 表示由于前期的努力 , 事业处于进可取誉 , 退可免难的转折时期 , 但事业依然不是最为辉煌的阶段 , 应保持必要的守势;
5、五爻曰:“飞龙在天” , 表示事业处于如日中天的腾达之势 , 人生在这个时期也大有收获;
6、六爻曰:“亢龙有悔” , 表示人生事业不可能盈满持久 , 升腾到极限就应该转折了 , 正如人到老年以后毕竟还是要颐养天年的 。
以上就是人生事业的六个阶段 。
位可以是职位、地位等 , 通常可以表示处在一个组织中的职位 , 仍以乾卦的六个爻位比喻一个公司的职位:
1、初爻代表普通职员;
2、二爻代表班组长;
3、三爻代表经理;
4、四爻代表部门主管;
5、五爻代表总经理;
6、六爻代表董事(长);
以乾卦为例 , 卦位图示如下:

《易经》中的时、位、度

文章插图
            
                               乾卦卦位图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具备时、位、度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 , 只有时机(生逢其时) , 没有适宜的地位不成(不在其位) , 有了适宜的地位 , 把握不好尺度也不行 。换个角度来说 , 时、位、度也就是指天时、地利、人和 , 人和就是尺度把握恰当的状态 。通常时、位很容易理解 , 但是这个尺度(时中之和)却难以理解和把握 。我们知道 , 在人事上 , 乾卦代表领导 , 坤卦则代表下属 。乾坤一方面是体现上下尊卑关系 , 同时也体现制约与互补关系 , 作为领导要尊重下属 , 下属要尽力配合上级领导 , 以坤卦的六个爻代表下属与领导的配合关系:
1、初爻曰:“履霜 , 坚冰至” , 表示两者配合关系还刚刚起步 , 相互不太了解 , 下属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 , 戒慎惊惧;
2、二爻曰:“直、方、大 , 不习 , 无不利” , 表示下级与上级敞开心扉 , 坦诚相待 , 双方初步得到认可与信任;
3、三爻曰:“含章可贞” , 表示由于下级含而不露 , 保持低调 , 不邀功自居 , 故上下级配合关系也达到含蓄而可心的程度;
4、四爻曰:“括囊 , 无咎无誉” , 表示下级咸口不言 , 谨慎从事 , 故两者关系配合密切 , 无需语言表达 , 就能够相互沟通的程度;
【《易经》中的时、位、度】5、五爻曰:“黄裳 , 元吉” , 表示上下级相互尊重理解 , 配合得当 , 圆满圆融各美其美 。
6、六爻曰:“龙战于野” , 表示上下级关系到了穷尽之地 , 开始内耗或争斗 ,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
由乾卦与坤卦的六爻结构变化显示 , 由初爻、五爻到上爻都有一个过极而变的内涵 , 这就是因过度而走向反面的意思 , 这就是尺度的变化 。因此 , 六个爻位除了可以代表“时”之外 , 也可代表“位”,还可以代表“度” 。所谓“度” , 就是我们做事情都要把握的尺度 , 坚持的原则 , 不能为过 。作为上级要尊重下属 , 并关心其发展 , 要平衡内部关系 , 要主持公平 , 坚守正义 , 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反之 , 如果上级不主持公道 , 没有原则 , 失去正义 , 超越了其所应有的尺度 , 下属必然会离心背德 , 甚至是揭竿而起 , 在公司当然就是炒老板的鱿鱼了 , 或者内部紊乱 。当然 , 作为下级对上级也应把握一个尺度 , 这样的团队才能和谐 , 才能有所作为 。如果一个老板对属下不负责任 , 克扣工资 , 违法乱纪已经超越了必要尺度 , 我们还要与其无原则的配合吗?
当然 , 如果下级与上级之间为了利益关系配合失当 , 彼此沆瀣一气、拉帮结派必然导致内部矛盾重重 , 人心涣散 , 这也超越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的尺度 , 也就是坤上爻所说的“龙战于野 , 其血玄黄” 。
《易经》最重要的三个字:时 , 位 , 命“时”指的是时机、时势; “位”指的是位置、地位 。时与位的结合便是人生的处境或者说是境遇 。打个比方 , 时跟位就如同笛卡尔坐标系中的X,Y坐标 , 坐标确定就可以找到唯一对应的一个点 , 而这个点就是人的处境 。
而一个人的“命”则代表了他的方向 , 这种方向有来自主宰力量的 , 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也有来自自己的 , 如我们常说的“安身立命”、“正位凝命” 。
《易经》中的时、位、度

文章插图


“虎落平阳被犬欺 , 龙困浅滩被虾戏 。”人做事都需要掌握时势和时机 。时机不对 , 就不要出头 。没有机会 , 就不要盲动 。保存实力 , 待时而动 。
人应该像龙一样 , 把握时机 , 做到能大能小 , 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 , 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 , 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
《周易》上说 , “君子藏器于身 , 待时而动 。”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 , 不到处炫耀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如吕尚遇周文王 , 就是如此 。这话也提醒我们 , 在默默无闻的时候 , 要加强自身修养 , 等到机会来时 , 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
时机、时势是客观的 , 不是人为的 。我们不能创造时机 , 而只能做好我们能做的 , 等待时机 , 把握时机 。这就是守时 , 一个守时的人一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 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
项羽《垓下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即使力可拔山 , 气概盖过世人的项羽也有“时不利兮若奈何”的悲叹 。回想当年 , 巨鹿之战 , 破釜沉舟 , 五路诸侯虽作壁上观 , 但项羽以区区2万楚兵大破40万秦军 , 雄霸天下 。而垓下之战 , 四面楚歌 , 十面埋伏 , 英雄也只能“时不利兮若奈何”的哀叹 , 最终乌江自刎 , 遗恨千古 。
不管“时势造英雄” , 还是“英雄造时势” , 其核心还是“时”的问题 , 时机未到 , 则潜伏不动 , 静若处子 。时机一到 , 则顺势而发 , 动如脱兔 。
《易经》中的时、位、度

文章插图

一根稻草 , 扔在街上就是垃圾 , 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 , 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 。说明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平台和位置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这就是“位”的重要性 。秦朝丞相李斯二十六岁时 , 还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吏 , 负责每天记录粮食的进出情况 , 他的工作乏味而单调 , 无所作为 。
一天李斯上厕所 , 看到一群老鼠 。这群在厕所安身的老鼠 , 全身哆嗦 , 个个瘦小干枯 , 毛色灰暗 , 身上又脏又臭 , 让人一看就恶心至极 。
看着这些老鼠 , 李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 。那些老鼠 , 一个个脑满肠肥 , 毛光皮滑 , 整日在粮仓中逍遥自在 , 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这时李斯就想“人生如鼠 , 不在仓就在厕 , 位置不同 , 命运也不同 。自己在这个小小的县城一直做着默默无闻的管理员 , 就像厕所里的老鼠一样 。”
于是 , 他就跑去跟荀子学帝王之术 , 学成之后被荀子推荐做楚国宰相春申君的门客 。不久 , 他觉得楚国不值得效劳 , 而六国又弱 , 没有自己可以建功立业的基础 , 便千里迢迢 , 跋涉到秦国 。李斯到秦国的时候 , 正赶上庄襄王驾崩 , 丞相吕不韦正网罗大批人才 , 吕不韦见了李斯 , 格外赏识 , 即时收为了门客 。
二十多年后 , 他取代吕不韦 , 做了秦国的丞相 。辅助秦王嬴政东向扫六合 , 挥剑决浮云 , 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千古功业!人生如鼠 , 不在仓就在厕 , 位置不同 , 命运也不同 。
《易经》中的时、位、度

文章插图


人的一生有三条命:生命、天命、和使命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 因此需要珍惜生命;天命似乎规定了人一生的贫贱、穷达 , 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 , 孔子说人要敬畏天命 。而使命确是一个人活着所要前进的方向 。
杨绛说 , 人生有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 即便那些不信命运的人 , 当站在死亡的门口时 , 回忆自己的一生 , 似乎就能看到那只命运之手的“安排” 。
命运是难以违背的 。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 , 就犟不过 。所以只好认命 。“不知命 , 无以为君子”(《尧曰二十》) 。曾国藩顶讲实际 , 据说他不信天 , 信命 。许多人辛勤一世 , 总是不得意 , 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 。”
当然 , 除了生命和命运 , 人还有最重要的使命 。《易经》鼎卦的象传中说: 鼎 , 君子以正位凝命 。
使命 , 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责任 , 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 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 , 就是神圣的使命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 , 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的孙子因肩负和平的使命 , 著出兵书盛典孙子兵法 , 运达的使命就是传递知识和智慧让那些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永不言败的人有自己选择贫穷和富有的权利 , 事实是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选择富有和贫穷的权利只不过是很多人放弃了这个权利 , 自己选择了贫穷 。“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 。毋庸置疑 , 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 。
我们看孔子 , 他知道当时的掌权者都不会施行他的学说 , 但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周游列国 , 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诸葛亮 , 明明知道蜀国难以对抗强大的魏国 , 却仍然殚精竭虑 , 六出祁山 。
孔子和诸葛亮都是聪明人 , 他们能懂天下大势 , 明白命运所允许他们达到的高度 , 但是他们用使命超越了命运 , 虽然结果没有改变 , 但他们却成为了命运的主人 , 流芳千古 。
所以 , 人要敬畏天命和命运 , 但是却不能自甘为其所捆绑束缚 , 要敢于在命运面前挺立自己的使命 , 这才是正位凝命的真正内涵 。
《易经》中的时、位、度

文章插图

易经的时与中在道德修养上 , 《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 。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 ,  它要求人 [时行时止] , 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 , 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 , 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 , 既不太过 , 又不不及 。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 , 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 , 如何抓住机会 。 
用时之机:掌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 , 不要错过而后悔 。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 , 立即作为·行动 。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 , 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 , 恰当的时机停止 , 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 , 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 , 是和那些庸俗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 , 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性格 。
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学习易经 , 真懂的没几个人?《易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智慧经典 , 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学习易经 , 真懂的没几个人?回答这个问题 , 涉及几个方面 , 首先是学习《易经》有难度 。难度之一在于远古历史缺少详细的记载 , 《易经》引据很多流传在远古中故事 , 比如屯卦的即鹿无虞、需卦的利涉大川 , 泰卦中的帝乙归妹、旅卦的丧牛于易等等 , 都是以古代的故事来论述智慧的哲理或做事方法 。因为这些故事 , 缺少详细的记载 , 理解起来就增加了难度 。之二是商朝的语法 , 表达法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 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 , 书籍的书写工具没有纸张 , 竹简的刻写以及保存运输都是问题 , 不可能用全部口语书写 , 而需要精练的语言 , 能省略的 , 绝不多写一字 , 因此要还原成现代的语言 , 就需要补充省略的部分 , 而当时省略的部分现在还原起来也是难度之一 。之三是汉字语言表达的内容 , 历经几千年的变迁 , 不容易找到当初汉字代表的原意 。能找到的权威汉字解释 , 只有说文解字 , 读懂说文解字 , 也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时间 。之四 , 易经表达意思的时候 , 并不是单纯的文字 , 还有阴阳相对的卦画 , 这些卦画经过排列组合 , 代表的意思复杂 , 需要用辩证的、联系的方法给与全面的解读 , 而解读卦画的难度更甚于语言 。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来看 , 难度大 。
其次《易经》在表面上就是一部算卦的书 , 人们遇到难处需要选择时 , 根据所得卦名 , 找到相应爻辞 , 来解读吉凶即可 。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人 , 大部分都不读书 , 上学读书是上层社会的专利 , 能够有人来解读易经 , 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再次《易经》是一部百科全书 , 里面的64卦和384爻 , 再加上两个用爻 , 一共是386爻 , 其爻辞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 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全面的接触或者是阅历 , 更谈不上经验和体会了 , 能够一知半解 , 得其皮毛 , 都已经很难 , 更何说登堂入室 。即使是研究《易经》的专家 , 也有很多人穷其一生 , 也未必全部都懂 。如果按照现在的学校给学生判卷 , 60分算做及格 , 我觉得能达到80分以上的都是高手 , 因为人活一辈子 , 很少有人能够用到《易经》的全部思想和方法 。再次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学习《易经》因为没有什么人生经验 , 只能看书 , 很多书中给与的解释理解的错误很多 , 又因为缺少实际经验 , 难以辨别 , 而等到知道了道理 , 却无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 这些也影响了对《易经》的懂得 。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 也是《易经》的特点之一 , 因为记录的文字少而精 , 它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 比如在乾卦中 , 卦辞就讲了“元亨利贞”四个字 , 原本是指种子从发芽、开花、结果、然后保持到再一次发芽需要的这段时间的坚持 。却可以引申到人生中的很多方面 , 比如品德的修养 , 技艺的提高 , 身体的锻炼等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引用“元亨利贞”这个自然现象来解读做人做事的智慧 。所以学习好《易经》还要更多的感悟 。
以上这些 , 都是很多人都在学习《易经》真懂却没有几个人的主要原因 。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惊易失态,大哀易失颜,大乐易失察,大惧易失节,大思易失爱,这句名言出自哪里?这句名言出自《易经》 , 原文如下:
大喜易失言 , 大怒易失礼 , 大惊易失态 , 大哀易失颜 , 大乐易失察 , 大惧易失节 , 大思易失爱 , 大醉易失德 , 大话易失信 , 大欲易失命 。
译文:言多必失 , 特别是在高兴时 , 在特别愤怒的时候容易失去礼节 , 在特别吃惊的时候容易失态 , 在特别哀伤的时候容易失去容颜 , 在特别快乐的时候容易轻察 , 在特别恐惧之时会失去底线 , 在过度思量时失去所爱 , 酩酊大醉失去德行 , 常说大话容易失去诚信 , 过度纵欲容易失去生命 。
扩展资料赏析: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 , 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 千百年来 , 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
解析:
1、严格说来《易经》和《易传》构成了《周易》;而《周易》、《连山》、《归藏》又构成了《三易》 。《连山》是夏代的易学 , 《归藏》是殷代的易学 , 《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可惜 , 《连山》、《归藏》已失传 。
2、《易经》又称本经 , 简称《易》 , 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 , 距今约三千年前 。《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 。共有六十四卦 , 每卦有六爻 , 共三百八十四爻 。而《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 , 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
3、史学界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 , 即伏羲画八卦 , 文王作卦辞 , 周公著爻辞 , 孔子撰《易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