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人“高考”中榜后,咋“嘚瑟”?

【爱历史】古人“高考”中榜后,咋“嘚瑟”?
文章图片
作者:艳若桃李 ,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今年高考分数已经陆续出来了 , 一年一度的高校招录工作将要开始了 。
几家欢喜几家愁 。 分数优异 , 名列前茅者 , 心中喜悦自是不必说 。 家人除了从里到外为其置办新装外 , 还要买手机 , 买电脑 , 许之“X地多日游” , 更甚者会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 , 广而告之 , 大宴宾客 , “暖学”恭贺 。
于是 , 看吧 , 七月底 , 八月初 , 大城 , 小市 , 大小酒楼 , 横幅高悬 , “恭贺某某金榜题名”或“恭喜XX被某某大学录取”的红绸幅 , 将那些平日里门庭冷落的饭馆酒楼 , 一下子映衬得热闹喜庆 , 更有那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 , 成天价响不停 , 在喜庆和热闹声中 , 人们便知道 , 这是谁家孩子又高中皇榜了!
其实 , 现代高考中榜后 , 大宴宾客的各种“嘚瑟”行为 , 在古代也有 , 而且花样比现在更丰富 , 仪式感更强 。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道高光 , 也是文学史上至今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 , 我们就以唐朝为例来说吧 。
在唐朝 , 科举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 甚至比现代的高考更难 。 唐朝有常科和制科两类 。 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 ,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 。
明经和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 明经科主要考记忆力 , 背诵功夫到家就能上榜 。 进士科则很难 , 所以有一个说法叫“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意思是三十岁考中明经科 , 都是老的了 , 但考中进士 , 哪怕五十岁了 , 也是很牛的呢!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 , 叫选试 。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 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 通过博学宏词考试 , 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 , 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 , 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 , 三次选试都未过 , 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 , 在此职位上因才华出众 , 锋芒毕露 , 才得以踏进官场 。
唐朝的一连串考试 , 不仅考察一个人读书的量和广博的程度 , 还因其录取率极低而使其含金量大增 , 所以 , 有些人一考再考而不中 , 也是很正常的 。
既然科举如此难考 , 考上了可不就得使劲“嘚瑟”吗?古人其实也是很爱炫“酷”的 , 来看看他们金榜题名后是如何“嘚瑟”的吧!
【爱历史】古人“高考”中榜后,咋“嘚瑟”?
文章图片
当然 , 他们的这些“嘚瑟”行为 , 都是官方程序 。 首先是“雁塔题名” 。
大雁塔是长安城标建筑 , 科举中进士的人 , 每年又很少 , 所以 , 中新科进士者 , “雁塔题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这是官方给予新科进士的最大荣耀!
有例为证:
白居易二十九岁时中了进士 , 难掩喜悦之情的他 , 犹如一个人获奖之后说两句获奖感言一样 , 雁塔题名后 , 他发表了两句“中榜感言”:“慈恩塔下题名处 , 十七人中最少年 。 ”
对此 , 柳宗元和刘禹锡表示哂笑:“都二十九岁了 , 还最少年!我俩中进士时才二十一二 , 也没像你这样‘得瑟’!”
白居易面不改色心不跳:“你们都是官宦家庭 , 哪像我们来自基层的工薪家庭 , 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 , 当然不能比了!”
“呃 , 这……”柳宗元和刘禹锡无言以对 , “好吧 , 就算你行!”
有机会发表“中榜感言” , 干嘛不说呢?于是 , 其他新科进士也纷纷说一两句“中榜感言” , 以表达自己中举后的感受 。 比如 , 刘禹锡发表的“中榜感言”就是:
礼闱新榜动长安 , 九陌人人走马看 。
一日声名遍天下 , 满城桃李属春官 。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 , 因而继和》
张藉发表的“中榜感言”是: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
——《喜王起侍郎放牒》
杜牧发表的感言是:
东都放榜未花开 , 三十三人走马回 。
秦地少年多酿酒 , 已将春色入关来 。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刘沧发表的中举感言是“紫毫粉壁题仙籍” 。
从白居易、张藉和杜牧发表的“中榜感言”里 , 我们可以看出 , 进士名额 , 是在逐年缓慢递增的 , 只不过 , 相比我们今天的各种“扩招” , 那数字微乎其微 , 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 所以 , 总得说来 , 还是咱新中国好啊!满地大学生 , 到处研究生 , 博士百栋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