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郑成功临终前,为什么下令诛杀妻子、长子和孙子?

关于他的容貌:
我猜他年约四十岁 , 皮肤略白 , 面貌端正 , 眼睛又大又黑 , 那对眼睛很少静止的时候 , 不断到处闪现 。 嘴巴常常张开 , 嘴里有四五颗很长、磨得圆圆、间隔大大的牙齿 。 胡子不多 , 长及胸部 。
关于他的武艺:
我们来到海边平坦的地方 , 他的一个随从就拿三根约二英尺(六十公分)的短棍 , 每根顶端都有一个小圆环 , 小圆环上贴着一个银币大的红纸当箭靶 , 三根棍子在海边插成一排 , 互相间隔约十竿(约三十八公尺) 。 他骑马疾驰而来 , 拔一支箭中第一根棍子的箭靶 , 第二支箭射中第二根的 , 第三支箭射中第三根棍子的箭靶……
上述文字节选自《梅氏日记》 , 作者是菲利普·梅 , 是明朝军队收复宝岛时 , 俘虏的荷兰人 , 其笔下描写的“他” , 便是郑成功 。 容貌多少还有点书卷气 , 那是因为郑成功曾经是个好学生 , 中秀才之后进入了南京国子监深造 , 师从于当时的大儒钱谦益;武艺高强嘛 , 源自“家学”渊源 。
【爱历史】郑成功临终前,为什么下令诛杀妻子、长子和孙子?
文章图片
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劝说未果 , 接过了抗清大旗 , 率领大军反攻南京 , 兵败后退守东南沿海;清兵乘势进剿的同时 , 颁布禁海令 , 极力压缩郑成功集团的生存空间 。 仅仅依靠控制的少数沿海岛屿 , 是不足以支撑庞大军队所需给养 。
郑成功将目光投降了台湾 , 希望以此建设为抗清的基地 , 便命令长子郑经留守厦门 , 自己则亲率大军出征 。 此时 , 台湾控制在荷兰人手中 , 郑成功率部克服种种困难 , 与岛内同胞同仇敌忾 , 历时一年有余 , 最终驱逐了荷兰人 , 郑成功也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 。
【爱历史】郑成功临终前,为什么下令诛杀妻子、长子和孙子?
文章图片
南明政权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 , 噩耗却接二连三传来:
先是远在北京的郑芝龙一家十余口 , 被清廷处死 。 郑芝龙存在的价值 , 就在于劝降郑成功 。 隆武政权覆灭之后 , 哪里知道郑成功一直坚持抗击满清 , 时间长达8年 , 令到清廷失去了耐心 , 恼羞成怒 , 拿郑芝龙开刀;
接着永历皇帝在云南被俘 。 隆武政权覆灭后 , 桂王朱由榔在广东建立了永历政权 , 直到在云南被俘 。
郑成功继续沿用“永历”年号 , 同时按明朝的制度 , 在控制区域内重新设置了行政机构 , 释放继续抗清的信号;但内心无疑充满了苦痛 , 无处述说 。
【爱历史】郑成功临终前,为什么下令诛杀妻子、长子和孙子?
文章图片
这时从厦门传来了好消息 , 世子郑经向告知 , 喜得贵子 。 获悉后 , 郑成功顿时老泪纵横 , 心中蓄积已久的“阴霾” , 一时间烟消云散 , 对上到董夫人、儿子郑经 , 下至士兵将领 , 都给予了赏赐 , 一派喜气洋洋 , 不过 , 这并没有没持续多久 。
原因是唐显悦向郑成功告状了 。 唐显悦是谁?其曾历任隆武政权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 。 因为这层关系 , 唐显悦与郑成功成为了亲家 , 其将孙女唐氏 , 嫁给了郑成功嫡子郑经 。
史料记载 , 唐氏“端庄静正”、“贞静有礼” , 恐怕不是事实;相反 , 唐氏相当的“妒悍” , 令到郑经敬而远之 , 一定程度上 , 造成了夫妻关系不和谐;而郑经又不检点 , 吃起窝边草 , 和郑经幼弟的乳母陈氏勾搭在一起 , 生下一子 , 对外则谎称与侍妾所生 。
唐氏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 便将郑经的丑事 , 当作“诉苦”的材料 , 一五一十告知了爷爷唐显悦 。 都说女儿是小棉袄 , 那么 , 孙女就成为了羽绒服 。 唐显悦哪里肯善罢甘休 , 在给郑成功的信中 , 不嫌事大说 , 郑经和“乳母”生子 , 有悖人伦;甚至质问道“此治家不正 , 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不假 , 但遇事容易冲动 , 常为一时的好恶而不计后果 , 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 施琅降清便是一例 。 1651年 , 郑成功出征广东 , 施琅以后方未稳 , 劝其要慎重 。 但郑成功不听 , 还收了他的兵权;战局也果然不出施琅所料 , 清兵偷袭了厦门 。 施琅也不计前嫌 , 打退了清兵 , 事后郑成功并没有让施琅官复原职 , 只是给了二百两 。
【爱历史】郑成功临终前,为什么下令诛杀妻子、长子和孙子?
文章图片
施琅
由此 , 两人的积怨越来越深 , 迫于无奈的施琅 , 只得投降清廷;郑成功迁怒于施琅家人 , 杀了施琅父亲和弟弟 , 这也更加坚定了施琅讨伐郑氏的决心 。
面对唐显悦的告状 , 郑成功勃然大怒 , 派出部下拿着令箭 , 命令金门、厦门留守官员 , 将原配董夫人 , 郑经、陈氏和还有新生的孙儿 , 一律诛杀 。 但留守官员一致认为 , 诛杀只是郑成功情急之下的决定 , 不能作数 。 接着留守官员与郑成功族兄郑泰 , 商量了一个折中方案 , 杀了陈氏以及新生儿;同时上书郑成功 , 对董夫人 , 郑经网开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