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

作者:老街巷口
1944年八九月间 , 胶东军区首长决定组织在对日伪军发起秋季攻势的同时 , 对顽军赵保原部发起决战 。 副司令吴克华接令后 , 即开始准备作战 。
【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
文章图片
吴克华将军
【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秋季攻势结束后 , 有干部提出要讨伐赵保原 , 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的同时 , 一举铲除这个无恶不作的汉奸 。 可吴克华一检查发现 , 军区虽在秋季攻势中打了不少胜仗 , 但要完成准备任务 , 必须要到次年年底才能完成 。 面对群情激愤、频频求战的下属 , 吴旅长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急于求战 , 很有可能就抓不住、打不垮赵保原 , 打仗要有准备 , 不能光冒险!”
经过细致讨论后 , 胶东军区首长决定:推迟5个月讨伐赵保原 , 将计划改为1945年2月11日至19日进行 。
要击败赵保原 , 关键在于攻克他的老巢:万第 。 这是莱阳县境内最大的集镇 , 也是赵保原经营多年的据点 。 为了攻克万第 , 吴克华开始了长达3个多月的积极准备与组织 。
【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
文章图片
赵保原(1904-1946) , 东北军出身 , 抗战爆发后投靠日伪 , 1946年被我军击毙于胶县
【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
文章图片
吴克华将军
第一步 , 是在人员、兵力上下功夫 。 讨赵战役前 , 胶东军区调集了胶东八路军的3个主力团 , 以及东、北海的2个独立团另5个营(含1个炮兵营)的兵力 , 还组织了10余万群众协助战斗 。
第二步 , 是开展战前大练兵 。 进入1944年冬后 , 胶东部队多次组织攻坚演习 , 找来铁丝网等障碍 , 造出围墙、壕沟与碉堡 , 按照顽军的兵力部署配置 , 让战士们快速掌握攻坚要领 。
第三步 , 广泛侦察 。 副司令员吴克华常与参谋长贾若瑜深入万第 , 实地侦察敌情 。 第5旅的参战部队中 , 连、排甚至是班长都曾借着夜色轮番去实地考察 。 几经侦察后 , 战士们对敌人的碉堡结构、壕沟多深多宽都一清二楚 , 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 增强战力 。
第四步 , 严格的战前准备 。 当时 , 胶东军区各部都没有飞机、火炮与坦克 , 攻坚还是要靠人扛炸药包爆破 。 每个炸药包的当量够不够 , 导火索长短合不合适 , 捆扎十分牢固稳贴……甚至连桥板的长度、牢度都被仔细检查了一番 。 毕竟在实战中 , 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 吴克华也会出现在训练场上 , 和战士、干部们一起出谋划策 。 为了能隐蔽地接敌 , 他还让打突击的战士专门穿上棉袜子 。 如此详尽、细致的准备 , 也为日后讨赵战斗的胜利、少牺牲奠定了基础 。
除了准备工作 , 吴克华还认为 , 打仗必须要有士气 , 为此也总结了一番“激励士气”的方法 。
【历史故事】主力团出征高喊“打翻碗底”,吴克华一问才知,原来是谐音
文章图片
首先是组织群众控诉、声讨赵保原 , 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 。 1945年2月5日 , 胶东军区下发《告胶东同胞书》 , 将赵保原叛国投敌、残害百姓的罪行揭露于众的同时 , 号召老百姓一同反抗赵部;而在赵保原顽军的内部 , 也有不少山东本地人 , 他们从伍多是为了谋生活命 。 吴克华抓住这一点 , 派人专门在伪军据点附近散发传单 , 分化、瓦解顽军内部 , 甚至还释放一些经我教育的俘虏回营传述我军政策 , 一连串心理攻势下 , 顽军的军心动摇了 。
最后一点 , 是“战前再点火” 。 作为全军区的主攻团 , 16团在出发前 , 专门集结在环山的一处空地上 , 团长田野亲自站在方桌上 , 高喊着做临战动员 。 除了让一部分老乡代表请战讨伐外 , 一些战士代表也登台表决心 。 上至团长下到干部 , 每个人都声嘶力竭、满腔怒火 。 出征前 , 大家都高喊着:“打翻碗底 , 活捉赵保原!”
一旁的吴克华有些不解 , 战后专门找到田团长询问他们喊得是什么意思 , 田团长跟他解释:“碗底”是万底的谐音 , 是战士发明的 。 吴司令员恍然大悟 , 赞扬道:你们战前的这把火烧得可真旺!
事实证明 , 这些激励士气的方法是有效果的 。 后来 , 吴克华把这些方法带去了塔山 , 效果同样不错 。
2月11日晚 , 讨赵战役终于打响 。 本来 , 原定于23时30分发起总攻 , 可担任进攻外围的13团9连战士在接近碉堡时被敌发现 , 一梭机枪打过来 , 几名战士倒地不起 。 眼看不好 , 连长也不管战地纪律 , 高呼“冲” , 带头就往前杀 。 他这一冲锋 , 全团各部也跟着向万第发起进攻 。 就这样 , 总攻的时间比吴副司令员估计的提早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