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 二 )


最后 , 谈到了1950年的那场考试 。 梁从诫语带遗憾说:“从小就对建筑、对绘画有极大兴趣的我投考清华大学建筑系 , 因两分之差 , 未能如愿考入 , 转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 我父亲是建筑系主任 , 但是他没说话 。 ”
【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在梁从诫的自述里 , 我们看出 , 梁从诫并没有“对建筑学没有兴趣”而“喜欢历史” , 而是对建筑学很有兴趣 , 但因为考不上 , 被迫改读历史 。
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
本文插图
这一点 , 从与梁从诫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同班同学周承恩的说法里也可以得到印证 。
周承恩写有《我的清华老同学梁从诫》一文 , 文中说梁从诫“喜好美术、工艺及建筑设计” 。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 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 在确定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样式时 , 现在大家都知道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牵头设计的 , 但国旗是在全国征求设计图案 。 17岁的梁从诫背着父母也设计了一幅国旗图案应征 , 并从全国应征的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 , 作为最终候选的38个方案之一 。
周承恩说 , 通过这个例子 , 可以充分说明梁从诫有学美术、工艺及建筑设计的强烈愿望和良好条件 。
也正是这样 , 梁从诫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
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
本文插图
但考试成绩不理想 , “总分比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低了8分 , 结果按第二志愿录取入清华历史系” 。
注意 , 梁从诫总分比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低了8分 , 不是段子里面说的2分 。
周承恩在文中写:“他当然深感遗憾 , 父母也有些失望 。 ”
民国时代的清华大学 , 是可以转系的 , 如1930年考入清华的胡乔木曾从物理系转到了历史系;1931年考取清华文科的钱伟长由文科转学物理等等 。
梁从诫为什么不历史系转入建筑系呢?
周承恩在文中作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 , 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 从1950年起 , 大学生也实行统一招考 , 统一分配 。 教育部规定 , 新生入学后 , 除特殊情况外 , 一般不得转系转学 。 ”
梁从诫这种不算特殊情况 , 所以不能转系 。
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
本文插图
可见 , 梁从诫差8分不能被清华大学建筑学录取 , 能说明的不是民国教育制度的公平 , 其所能说明的恰恰是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公平 。
话说 ,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 ,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考清华大学落榜了 , 却在梅贻琦的干涉下 , 顺利进了清华大学先修班 , 第二年再光明正大地转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 。
从梁从诫差8分不能被清华大学建筑学录取、梅祖芬考清华大学落榜却能光明正大在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 , 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还有 , 林徽因去查清华入学考试卷子的事不是在1950年 , 而是1946年 。
1946年 ,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和梅祖芬一同参加了该年的考试 , 也落榜了 。
在民国的教育制度下 , 林徽因是有特权去调查女儿的卷子的 。
1950年 , 林徽因真没去调查过儿子的卷子 。
青年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去查看试卷了?来看看谣言与事实的差距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