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三 )


同样的道理 , 这个规律在家庭关系中也同样适用 。 对家中的父母而言 , 最不孝顺的孩子往往都是最让他们操心的 。 所以 , 父母的心思自然在不孝顺的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
有时候 , 父母们总是想着不孝顺的那个孩子会不会出岔子 。 而当他们在不孝顺的孩子身上费了很多心思之后 , 就会更加在乎他了 。
相比起来 , 孝顺的孩子总是乖巧懂事 , 什么事情都不用他们操心 , 他们对孝顺孩子的关注自然就少了 , 自然而然的就非常容易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规律2:家里最孝顺的子女陪伴父母身边的时间特别少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仔细观察 , 那些最孝顺的子女 , 往往是家里比较能干的 。 他们忙于工作 , 更多的是不想让父母担心 。
他们努力地在外打拼 , 获得了一些不错的经济条件 , 也有孝心、责任心 , 每当看望父母的时候 , 少不了带去一大堆吃的、穿的 , 洗碗做饭的时候也尤为积极 。
但是 , 正是由于他们长期难以陪伴在父母身边 , 虽然懂事、孝顺 , 也难以每天见到父母 。 相比之下 , 那些能力普通、好吃懒做的兄弟姐妹 , 常常出现在父母的日常生活中 ,
即使没有帮助父母做什么家务劳动、经济支持 , 但是他们的陪伴让父母感到了开心 。 守在父母身边的孩子 , 即使他们什么也不做 , 只要父母看得见心理就会感到安慰 。
因此 , 有的时候虽然子女对父母非常孝顺 , 但由于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 , 而导致父母有了失落感 , 任何人都不会喜欢这种感觉 , 更何况是为我们操劳的父母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规律3:无济于事的补偿心理
另外 , 人们普遍具有一种“补偿心理”的特性 , 当你缺乏什么东西的时候 , 就会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偿回来 , 其实从某种方式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
由于有能力的子女长期在外打拼 , 无法陪伴父母 , 因此当看望父母的时候 , 往往有着补偿心态 , 希望通过自己的孝顺行为弥补自己平时无法陪伴父母的遗憾 。
所以 , 相对于那些常年在父母身边的兄弟姊妹 , 他们常常是显得最积极、最勤快 。 但是这种方式 , 在注重精神快乐的老人眼里看来是毫无用途的 。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子女看上去既勤快、体贴、又孝顺、懂事 , 却得不到父母欢心的原因 , 其实只是你因果倒置了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孝顺并非愚孝 , 不要把不合时宜的孝顺当做自我感动的砝码 。 有的时候父母的精神需求才是我们作为晚辈应该注意的 。
正所谓自古忠孝两难全 , 如果满足父母内心意义上的孝顺 , 那就要舍弃自己工作上的一些东西 。 如果不能 , 也只能在外面努力打拼 , 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所需 。
除此以外 ,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老人的作用 , 长辈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的累赘 ,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
想一想平日里 , 但凡我们有事情需要父母帮忙 , 无论大小 , 他们都会很积极 , 也会格外的负责 , 很少推辞 , 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 ,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那些带小孩儿的老人 , 很享受照顾他们 , 陪伴他们的时刻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 , 都是因为老人觉得自己还能发挥作用 , 没有成为孩子的负担和累赘 , 所以 , 心里就会很开心 。 如果作为孝顺子女的你把他们的工作都给做了 , 那父母们多少会有点失落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结语: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清代思想家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 , 长者以理责幼 , 贵者以理责贱 , 虽失 , 谓之顺 。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 虽得 , 谓之逆 。
意思就是说:尊者和长者大都是以理作为教训地位卑微的人和年幼的人 , 即使是错误的 , 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 , 但是因为不符合理的要求 , 也被认为是叛逆 , 会受到惩罚 。
在过去的年代 , 有多少人受到了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影响 , 把孝顺作为人格上的束缚 。 即使到了社会思想观念开放的今天 , 还是有一部分家庭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对的 。
其实 , 父母本身人格独立 , 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 , 在身份上虽是父母子女关系 ,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