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 , 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观点 , 最为大众接受的大概就是李自成亡明了 。 除此之外 , 财政崩溃、外族侵扰均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 然而在众多观点中 , 有一个观点却显得很独特 。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 , 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 , 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 。 近十年之后 , 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 , 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 , 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
【爱历史】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文章图片
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卫生的重视 , 鼠疫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 , 然而在十七世纪 , 鼠疫对人类来说 , 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 一旦被感染上 , 数日之内并可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而死亡 。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 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 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 。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
明朝后期 , 中国大地出现了罕见的极寒的气候灾害 , 气象学家把这一段时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时期” 。 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低于正常水平 , 夏天大旱大涝相继出现 , 冬天则奇寒无比 , 不光河北 , 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 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 , 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 据相关学者统计 , 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 , 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 , 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 , 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 , 特别是旱灾 , 往往与其他的自然灾害并发 。
【爱历史】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之气温变化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粮食大幅减产 , 百姓为了填饱肚子 , 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 从老鼠洞里的粮食到路边饿死的老鼠 , 都成了人们的食物 。 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得以快速传播 。 最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 , 山西大同就曾发生过瘟疫 。 "十室九病 , 传染者接踵而亡 , 数口之家 , 一染此疫 , 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 同年 , 在太原府(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也都有大疫的记载 。
【爱历史】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文章图片
而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 , 地点同样是在山西 。 随后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 。
崇祯七年(1634年)至八年(1635年) , 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 , 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 , 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 而逃走的百姓携带着鼠疫杆菌 , 传播到距兴县仅隔了一条黄河的陕西 。
崇祯九年(1636年) , 距兴县仅一百多公里的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 , 随后是延安府 , 在之后的几年内 , 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 , 崇祯十年 , 瘟疫来到了李自成的家乡米脂县 , “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 十三年 , 夏又大疫 , 十五年 , ……大疫 , 十六年 , 稔 , 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
崇祯十三年(1640年) , 疫情传到了直隶(今河北省) , 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 , 并且是烈性传染病 。
崇祯十四年(1641年) , 疫情进一步发展 。 在大名府 , “春无雨 , 蝗蝻食麦尽 , 瘟疫大行 , 人死十之五六 , 岁大凶” 。
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左懋第奉命督催漕运 , 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 , 见人民饥死者三 , 疫死者三 , 为盗者四 。 米石银二十四两 , 人死取以食 。 惟圣明垂念 。 ”
【爱历史】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大鼠疫
文章图片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 , 瘟疫从河北地区传到了京城 , 民间管瘟疫叫“疙瘩病” 。
夏秋大疫 , 人偶生一赘肉隆起 , 数刻立死 , 谓之疙瘩瘟 , 都人患此者十四五 。 至春间又有呕血者 , 或一家数人并死 。
崇祯十五年 , 天津开始爆发大鼠疫 , 有朝染夕死者 , 日每不下数百人 。
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 , 疫情很严重 , 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 , 死者无算 。 ”
《崇祯实录》记载:
京师大疫 , 死亡日以万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