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解析两晋战争:桓温两次北伐之战,名为北伐,实为掌权

北伐背景
对于偏安东南的东晋来说 , 北伐中原 , 恢复晋朝疆域 , 是东晋有识之士的一贯认知 。 可惜的是 , 这种想法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 , 大多数人甚至包括皇帝对北伐一事的决心明显不足 , 更为重要的是 , 东晋缺少一个能够站出来的北伐将领 , 尽管祖逖曾一度收复河南 , 但其与岳飞却有着相同的经历 , 这就导致东晋立国的几十年来 , 北伐一事一直都没有取得太过明显的成果 。
公元350年 , 东晋当时负责北伐的是中军将领殷浩 , 不过 , 殷浩并不敢北伐 , 并同时还极力阻止桓温北伐 。 桓温多次上表请求北伐 , 都被人给驳回了 。 一气之下的桓温直接带兵向朝廷逼近 , 最后在会稽王司马昱的劝说下 , 东晋才避免了这场内乱 。
或许是桓温的东座影响了殷浩 , 公元352年 , 殷浩上书请求进攻许昌、洛阳等地 。 很可惜 , 殷浩失败了 , 败的不能再败了 。 桓温、姚襄(与殷浩有仇 , 殷浩北伐时带兵伏击殷浩 , 使殷浩损失惨重)就上书朝廷 , 历数殷浩的罪状 。 最终 , 殷浩被贬为庶民 , 东晋的军权自此落到了桓温手中 。 遂开始谋划伐秦、伐燕之事 。
战场分析
当时的前秦与东晋的疆域大概是以武关、紫荆、南乡为界 。 桓温伐秦自襄阳水陆并进 , 然后集军于南乡 , 向北进攻武关、上洛、蓝田 。 同时 , 桓温派司马勋屯兵汉中 , 沿子午谷偷袭长安后方 。
桓温伐燕时 , 双方边境大概是东晋琅琊、前燕高平 , 以泗水、汶水、济水为境 。 桓温以豫州刺史袁真沿涡河而上 , 凿涡水上游通汴水以入济水 。 袁真失败后 , 桓温改在山阳集军沿泗水逆流而上进入巨野 , 然后凿巨野泽通济水 , 沿济水进入枋头 。
伐秦作战经过
公元354年 , 东晋永和十年三月 , 桓温誓师北伐 。 桓温率步骑四万 , 自江陵出发 , 水军自襄阳入汉水逆流而上前往南乡 。 晋军在步骑集中在淅川后 , 开始向武关挺进 , 同时 , 桓温又派司马勋率军自汉中出子午谷偷袭秦军后方 。 同月 , 桓温派别将攻陷了上洛、青泥 。 而司马勋则已经进军到长安以西 , 前凉秦州刺史王擢则攻陷了陈仓以此接应桓温 。
【历史故事】解析两晋战争:桓温两次北伐之战,名为北伐,实为掌权
文章图片
面对晋军的进攻 , 前秦苻健决定主动出击 , 他派长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等人率领步骑五万 , 进驻峣柳愁思塠防御桓温 。 四月二十二日 , 双方在蓝田交战 , 前秦淮南王苻生勇武过人 , 单骑闯入晋军阵中往返十余次 , 桓温亲自督阵 , 最终拼尽全力将前秦军击败 , 并在追击过程中又大败苻雄军于白鹿原 。 前秦战败之后 , 只得退守 , 利用灞水、浐水来抵御晋军 。
【历史故事】解析两晋战争:桓温两次北伐之战,名为北伐,实为掌权
文章图片
当桓温率领主力进至灞上时 , 苻苌则率军退守至长安城南 , 苻健率领六千老弱固守长安小城(长安外城有小城) , 然后集中三万精锐 , 由大司马雷弱儿率领与苻苌会合共同抵御桓温 。
桓温连战连胜 , 前秦三辅郡县全部投降于桓温 , 周围百姓都带着牛羊前来犒劳晋军 , 有老者泣曰:“不图今日 , 复见官军 。 ”桓温一边安抚百姓 , 一边准备与秦军交战 。 就在此时 , 负责西南面的司马勋部突然被苻雄带着7000余骑兵击溃 。 司马勋退守文娲堡 , 前秦西南面的威胁就此解除 。
司马勋败退后 , 桓温驻军灞上 , 不敢冒进 。 尤其是因为推进速度过快 , 东晋的战线拉长 , 粮草运输越来越困难 , 桓温军中也出现了粮草不济的现象 。 就在桓温停滞不前时 , 在华山隐居的王猛来到桓温大营中 。 桓温就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 , 率精兵十万 , 为百姓除贼 , 为何三秦的豪杰却无一人前来归附于我?”王猛答曰:“桓公虽不愿万里 , 深入敌境 , 但你在灞上却停滞不前 , 关中人都不知道你的心思 , 所以不敢前来 。 ”桓温暗暗吃惊 , 遂拜王猛为祭酒 。 至于桓温为何吃惊 , 因为桓温北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 桓温只是想通过功名来镇压江东的士族和朝廷百官 , 而这一企图被王猛猜中 , 所以最后桓温说江东没有一人能比的上王猛 。
【历史故事】解析两晋战争:桓温两次北伐之战,名为北伐,实为掌权
文章图片
桓温部下振武将军薛珍建议桓温强渡灞水 , 进攻长安 , 桓温没有同意 。 桓温打算耗到前秦麦子熟时就地取粮 , 但秦军根本没给桓温机会 , 早一步就抢先割下了麦子 。 得知桓温粮草情况后 , 苻雄率军反击 , 双方再次在白鹿原交战 , 晋军大败 , 死伤一万余人 。 没了粮草的晋军只好于六月一日带着关中三千多户百姓开始撤退 。 桓温临走时想带着王猛 , 但王猛没有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