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二 )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文章图片
这句话我认为非常好地形容出了李贽的那种孤绝而又坚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内核 , 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 , 他们依然是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思想资源的 。 所以 , 后来的人附会说李卓吾特立独行、个性解放 , 是反对孔孟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 是非历史的 。
不过 , 值得一提的是 , 鲁迅同样有着这样的思想 。 他先是对于传统孔孟之道加以强烈的批判 , 而这种力求摆脱传统孔孟之道束缚的思想就与李贽不谋而合 。 他倡导白话文 , 用尖锐的笔触写出了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里面那句:翻开书 , 缝里全部写着“吃人” , 将传统仁义道德的面目描绘得淋漓尽致 。
而且
鲁迅有着自己的基本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中 , 最基本的要求与人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有很大的差别 。 在鲁迅看来:不能依旧信服于传统伦理道德 , 必须以自我为先行者去打破这个桎梏 。 因而 , 鲁迅也在他死后坟墓的碣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 于天上看见深渊” 。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文章图片
李贽与鲁迅思想上的共通还在于他们都批判、都否定 , 但也都并未建立出路 。 李贽发出时代最强音批判传统儒学后 , 并没有产生要替换儒学的念头 , 也没有另外开辟一条学问之路 , 他摆脱了障碍 , 进行了自我批判 , 但也并未掀起思想启蒙的热潮 , 进而成为中国式的卢梭 。
鲁迅则说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 , ——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 站在歧路上 , 是举步维艰、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 , 是可走的道路很多 。 他自觉地担当起了那个时代的使命 , 但他也绝不盲目跟风地认同那个时期那种简单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的思想 , 也不支持保守派的思潮 。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文章图片
这两种立场 , 鲁迅都不参与、不赞同 , 他不满意这些思想的当下状态 , 但他在指出了困境之后却无路可走 , 不过他还是依旧坚持、依旧批判 , 而这也是他自称在歧路的原因 。
相似点三:文字论战
他们用文字论战的形式去与其他学者交流 , 或赞同 , 或反对 , 或讽刺 , 或称颂 。 交流的是文字 , 却也不仅仅是文字 , 更是思想和观念的碰撞 。 李贽曾与他的一个朋友耿定向进行论战 , 在论战时 , 李贽写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 , 叫《答耿司寇》 。
在这场论战中 , 他俩就“不容己”这个命题展开了深刻地探讨 , 围绕着是否应遵循传统儒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进行激烈地辩驳 。 什么叫做“不容已”?就是试图把人的自然置于其生存的冲动之中 , 置于其最初的状态之中 。 这也是明末清初士大夫和文人阶级面临的最大问题 , 是遵循传统儒家道德守则 , 还是坚持自我之本心 。
相对于李贽 , 鲁迅的论战开展得更为广阔 , 他既不赞同尊孔孟之道的保守派 , 也不喜欢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者 , 更讨厌夹于二者之间踌躇不决、首鼠两端的投机分子 , 因此他的论战 , 扫射了几乎所有的参与者 , 他将一个个参与论战的对手骂的“狗血淋头” 。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文章图片
鲁迅和李贽与这些对手进行激烈的论战 , 以笔为枪 , 用文章的形式进入对方的内部 , 去寻找敌人最的脆弱的点 , 再逐个攻破 , 从内部突破出来 , 以一人一笔走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 无论有没有同道者 , 他们都一往直前 , 即使前路看起来并不总是充满着光亮 , 即使要孤身一人披荆斩棘 , 也要不断前行 。 从这方面来看 , 在论战上 , 他们两个也有着极其多的相似点 。
结语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如此对比之下 , 原来李贽与鲁迅这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人物竟也有如此之多的共通点 , 甚至在历史的脉络上 , 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 达到了相连 , 两人的思想脉络连接起来对中国思想界启蒙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 回看历史 , 不得不惊叹 , 历史如此的富有戏剧性 , 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