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但中宗时却修了受降城,唐太宗时期坚持积极进攻故不屑于修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 , 修长城主要是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 有长城存在 , 游牧民族要大举南侵就存在一定的障碍 。 然而 , 在唐朝却没有大修长城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 , 其中原因 , 与大唐帝国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的战略有重要联系 。 唐朝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上 , 采取的是硬碰硬的方针 , 只要你敢胡来 , 就把你消灭 。 这一战略的制定 , 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直接的关系 。
唐太宗反对修长城 , 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
【史海撷英|但中宗时却修了受降城,唐太宗时期坚持积极进攻故不屑于修长城】贞观二年(628年) , 突厥兴兵南下 , 劫掠大唐边关 。 对于剽掠如风的突厥骑兵的犯边 , 大唐帝国的一些官员忧心忡忡 , “突厥寇边 。 朝臣或请修古长城 , 发民乘堡障” 。
然而 , 对于修长城的建议 , 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拒绝 , 他回答说:“突厥灾异相仍 , 颉利不惧而修德 , 暴虐滋甚 。 骨肉相攻 , 亡在朝夕 。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 , 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文章图片
李世民
依托长城与堡垒 , 只是消极之防御;在唐太宗眼中 , 最佳的防御 , 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 直到把敌人打趴在地 , 这才是积极的防御 , 筑城修堡 , 绝非上乘之道 。
可以说 , 在大唐建国之初 , 就建立起这种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的总体战略 。 这一战略 , 从唐初到盛唐 ,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
唐太宗与唐高宗时代的对外经略
唐太宗以实际行动 , 证明积极进攻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佳策略 , 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国家 , 根本不必以长城作茧自缚 。
唐太宗很快变现自己的承诺 。 贞观三年(629年) , 他以李靖为帅 , 统率十余万大军 , 六路出击 , 最终生擒颉利可汗 , 灭掉北方强大的敌人突厥 。 贞观九年(635年) , 李靖出征吐谷浑 , 吐谷浑降 。 贞观十三年(639年) , 唐太宗以侯君集西征 , 灭高昌 , 设安西都护府 。 贞观二十年(646年) , 唐太宗以李世勣北征 , 灭薛延陀 。
唐太宗驾崩后 , 唐高宗仍奉行其策略 。 显庆二年(657年) , 苏定方西征 , 征服西突厥;龙朔三年(663年) , 刘仁轨平定百济;乾封三年(668年) , 李世勣灭高丽 。
文章图片
李治
从以上一系列重大战争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之强大 。 故而大唐帝国根本不屑于采取修长城的方式 , 来巩固边疆 。
大唐帝国在北方修筑的三座受降城
大唐帝国虽然没修筑长城 , 但在唐中宗时 , 曾在北方修筑三座受降城 。
这里简单说一下修受降城的背景:
高宗后期及武则天时代 , 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出现严重的滑坡 。 此期 , 吐蕃异军突起 , 突厥势力死灰复燃 , 契丹成为一大外患 。 在严重外患面前 , 大唐(或大周)帝国的刀锋不再锋利 。
唐中宗继位后 , 大唐名将张仁愿上书 , 请求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 , 以作为抵御突厥骑兵南侵的桥头堡 。 “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 , 于河北筑三受降城 , 首尾相应 , 以绝其南寇之路 。 ”这个计划遭到另一位名将唐休璟的极力反对 。 唐休璟认为 , “两汉已来 , 皆北守黄河 , 今于寇境筑城 , 恐劳人费功 , 终为贼虏所有 , 建议以为不便 。 ”
文章图片
张仁愿
张仁愿再次上书 , 强调修筑三座可以相互呼应的受降城 , 对于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最后 , 唐中宗批准了筑城计划 。
这三座城分别称为西城、中城与东城 , 每座城的间隔为四百里 , 均建于关隘要道、地形险要之处 , 三座城一旦受到敌人的攻击 , 也能够互相接应 , 受降城的建成 , 使大唐的疆界向突厥境内推进三百余里 。 张仁愿又设置了一千八百座烽火台 , 以观察和及时传递突厥人入侵的动向 。
- 史海撷英|二战时十个苏联战俘驾驶飞机飞回苏联却被认为是间谍
- 漫步史海|李鸿章留下一番话,伊藤博文坦言:我不如他,马关条约签署后
- 史海魅影|吴国亡后行踪成谜,她究竟去了哪里?,西施乃''四大美女''之首
- 史海讲经人|齐景公让宠臣庄贾监军,这和孙武套路一样,伍子胥荐司马穰苴拜将
- 史海观复|魏晋时期风骨更胜一筹?士大夫为何作出如此清谈风与荒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