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联想之星冷艳:水大鱼大,医疗健康领域要建立自己的“生态圈”( 二 )


第一 , 我们敢于对还处于 “模糊期” 的赛道做大胆的尝试 。 在行业发展初期 , 我们就需要基于对创业者和行业趋势的判断去寻找合适的项目 。 处于爆发前期的赛道并没有那么多 , 不是每一个暂时还没有火的赛道未来都会火 , 我们需要根据边界条件的变化 , 去提前感知 “拐点” 的到来 , 这也是在大体量中后期为主的基金林立的局面下 , 我们一直能够 “存活” 的原因 , 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敏锐性 , 否则就会被淘汰掉 。
第二 , 对于规律比较清晰行业的早期项目我们也会积极投资 。 相比还处于 “模糊期” 的赛道 , 规律清晰的赛道有更多的人投 , 甚至有些中后期基金也会覆盖早期 , 竞争更大 , 但对我们来说 , 核心是能够更早的接触到有潜力的创始人 ,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积累和经营高质量人脉圈 , 这样才有可能在最早的时候捕捉到机会 。
生辉:“以小搏大”意味着高收益高风险 , 联想之星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冷艳:只要是投资都有风险 , 这是无法规避的事 。 如何尽可能的把风险减小 , 让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 我们有几个核心:
第一 , 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 。 看待一个赛道 , 你要知道这个赛道的空间是否足够大;项目的进展节奏大约是怎样的;所看的项目是不是在行业有可能领先 , 这些都需要评估 。
第二 ,对创始人的判断 。 在同一个赛道 , 同一时期 , 能不能做成事 , 更多的是看谁来做 。 我们会从几个层面去评估这个创始人是否具备我们认可的素质 , 例如 , 是否愿意承担风险;遇到挑战能否调节自己、改变公司境遇并解决问题;能否识别并吸引人才等 。 而这些素质很难评估 , 只能靠我们自己根据细节去判断 , 有时候 , 判断某个人不具备某个要素相对简单 , 但是判断一个人一定具有某个要素就很困难 。
第三 , 一定项目数量的对冲 。 10 年来我们大约投资了近 300 个项目 , 一定的数量本身就可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 , 使得我们有更高的容错率 。
生辉:你如何看待创新药和新疗法(如基因治疗)市场?
冷艳:创新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 , 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有了标杆企业 , 行业上下游公司比较健全 , 资本的退出路径也很明确 。
在看大部分创新药的公司时 , 我们会判断创始团队经历经验与公司业务是否匹配、中下游生产工艺如何 , 需要投入多少钱 , 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做到什么阶段能达到怎样的估值 , 这些在行业里已经有一定的共识 。 当然 , 对于 “first-in-class” 的药 ,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更深研究来进行判断 。
而基因治疗等新疗法领域还没那么清晰 , 我们无法完全用做药的逻辑去评估 。 团队需要搭配什么样的人 , 可以去哪里找 , 在什么阶段估值应该是多少等 , 这些还不完全清楚 , 对标国外也并不合适 。
这两个方向我们都已经投了不少项目 , 后续也会进一步积极投资 。
生辉:你如何看待互联网、AI 等先进科技和医疗服务结合这个领域?
冷艳:我觉得这个领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 未来的医改可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医疗控费(医疗费用控制) , 一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这两件事目前看来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 , 因为医疗资源还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 , 很难“又便宜又好” , 但这在未来会是一个趋势 。
从控费方面看 , 未来医疗费用支出会从医保向商业保险过渡 。 目前医保的支出和存量之间出现了矛盾 , 所以国家医改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医疗费用 , 例如 , 让医保尽可能的覆盖一些救命药 , 划出去一些价值不大的药 , 对于常用药进行带量采购 。 整体费用的下降是医保需要考量的核心问题 。 目前很多医疗服务趋向于市场化 , 但是市场化后谁来支付费用 , 这是一个问题 。 现在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 , 就是增加商业保险覆盖的范围 , 由于利益结构和分配方式会发生变化 , 与重塑利益格局相关的创业公司就会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