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多于本部内升用是明代吏部司官选任与迁转的最大特点( 二 )


此外 , 若不考虑吏部主事的迁入与吏部郎中的迁出 , 吏部司官本部内升用的特点 , 随着司官品秩的升高而愈不明显 。 据表1 , 吏部主事迁出仍为吏部司官者共计1017名 , 占到可考迁出情况吏部主事总数1096名的92.79%;由吏部司官迁为员外郎者共计941名 , 占到可考迁入情况吏部员外郎总数的1031名的91.27%;
吏部员外郎迁出仍为吏部司官者849名 , 占到可考吏部员外郎迁出情况总数959名的88.53% 。 通算吏部员外郎的迁入与迁出官 , 均为吏部司官者 , 占总数的89.95%;而由吏部司官迁为吏部郎中者有744名 , 占到可考迁入情况吏部郎中总数的89.17% 。
【历史故事】多于本部内升用是明代吏部司官选任与迁转的最大特点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在本部内迁转的比例渐次下降 , 足见吏部司官的品秩越高 , 受吏部司官多于本部内升用特点的影响越小 , 仕途上的选择余地也就越大 。
吏部司官之所以“周历四司 , 挨次迁转” , 吏部称“盖有四便:一则备尝诸务 , 以资谙练;一则随时更调 , 以济缓急;一则先简后繁 , 驾轻就熟 , 且无劳逸不均之叹;一则资序有定 , 班行不紊 , 以免凌躐抑处之嫌” 。
但由于明后期吏部司官迁转太快 , “一司数月即调一司 , 初在之官数月始练 , 比其练习 , 已更调矣 。 ……且司官所以更调者 , 欲其遍知四司事也 。 四司之事未遍 , 而一司之事反不精专 , 一司之弊反未厘革 , 则焉纷纷为也” , 弊端日显 。
万历三十九年九月 , 吏部员外郎董应举条上铨政九款 , 言及司官迁转太速之弊:“官有专掌 , 则吏不为非 。 吏部一年便转数次 , 以一两月之官御盘据久占之吏 , 吏弊系此山积 。 周历四司 , 必更历数月 , 纵遇有缺 , 或前序转而后超 , 或前超而后循 , 各使行其志而究其用 。 ”
这对于吏治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 当然 , 吏部司官在本部内的迁转次序并未固化 , 尚具一定的灵活性 。 吏部司官也可以越过某些职务而获得更高阶的职务 。 比如稽勋主事 , 有54名直接改任考功主事 , 有20名改任文选主事 , 分别占到可考迁出情况稽勋主事总数的26.09%、9.66% 。
【历史故事】多于本部内升用是明代吏部司官选任与迁转的最大特点
文章图片
不过 , 这种跨越式迁转 , 跨越层级越多 , 难度越大 , 数量也越少 。 以考功主事为例 , 文选主事为其迁转的第一顺位职务 , 有225名之多 , 占到可考迁出情况考功主事总数322名的69.88% 。
再以考功主事迁出数量多寡排序 , 稽勋员外郎有32名 , 验封员外郎有20名 , 考功员外郎有16名 , 文选员外郎有3名 , 稽勋郎中有1名 。 这些数字正与以上相应各职务的实际地位呈负相关 。
此外 , 吏部司官在本部内的迁转顺序也可逆转 。 吏部司官休假或丁忧后起复 , 在原职务被占据的情况下 , 也可能出任比原职地位稍低的职务 , 但在以后的迁转中往往会给予补偿 。 比如验封员外郎戴时宗 , 正德十六年(1521)丁忧 , 嘉靖四年复除稽勋 , 六年直接调文选 。
嘉靖四十年验封主事张巽言起补稽勋 , 然而年内即调文选 。 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吏部司官选任与迁转中也不少见 。 通过文献与统计可知 , 除吏部司官多于本部内升用且吏部司官在本部内的迁转规范有序外 , 吏部司官的选任与迁转还表现出一些其他特点 , 同样富于规律性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吏部司官不乏其他衙门转任者 , 且其他衙门转任者随着吏部司官品秩提高所占比例愈小 。 以为数最多的别部司官改任吏部司官者为例 。
【历史故事】多于本部内升用是明代吏部司官选任与迁转的最大特点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