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艺|你能分辨上半盆和下半盆的不同吗?茶圣可以,一盆水( 二 )


故事从李季卿对待陆羽无礼 , 转为李季卿仰慕陆羽 。 陆羽懂得饮茶辨水 , 是众所周知的 , 但是《煎茶水记》写成辨水如神 , 却有捏造瞎编之嫌 。 陆羽《茶经》问世 , 饮茶之道有了规范与传承 , 就有人尊陆羽为“茶神”“茶圣”“茶仙” 。 唐末赵璘《因话录》记陆羽“性嗜茶 , 始创煎茶法 , 至今鬻茶之家 , 陶为其像 , 置于炀器之间 , 云宜茶足利 。 ”赵璘特别提到 , 他外祖父柳澹是陆羽的好友 , 多有来往 , 家中还藏有陆羽写的书札 。 随着陆羽茶道在晚唐的流行 , 茶肆都供奉陆羽的陶瓷人像 , 意在生意兴隆 , 招财进宝 。 李肇《唐国史补》也有记载:“巩县陶者多瓷偶人 , 号陆鸿渐 , 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 , 市人沽茗不利 , 辄灌注之 。 ”近时考古文物的发现 , 证实唐代巩县窑大量制作了陆羽瓷俑 , 配合当时的记载可知 , 陆羽在晚唐时期已是茶叶生意与茶肆的行业神 , 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了 。 这个当时风行的现象 , 到了南宋费衮的《梁谿漫志》(成书于1192年) , 还记载说:“巩县有瓷偶人 , 号陆鸿渐 。 买十茶器 , 得一鸿渐 。 市人沽茗不利 , 辄灌注之 。 ”可见陆羽瓷偶流行之广 , 不但供奉在茶肆 , 还成为购买茶器的额外赠品 , 与茶饮界造神的风气相为表里 , 相辅相成 , 为编造陆羽辨水如神传说提供了背景 。
光明文艺|你能分辨上半盆和下半盆的不同吗?茶圣可以,一盆水
文章图片
电影《斗茶》剧照
张又新编造故事的用心何在 , 我们无法确知 , 但是他颠倒的故事倒是另有来源 。 晚唐的李德裕(787—849)比陆羽晚了半个世纪 , 与张又新同一个时代 , 官居宰相高位 , 品茶饮水都要天下之最 。 《中朝故事》就记载了李德裕托人带扬子江心中泠水(南零水) , 结果一尝 , 就发现不对的故事 。 《中朝故事》有上下两卷 , 作者尉迟偓是南唐的史官 , “上卷多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40) , 其中记李德裕有辨水之能:
赞皇公李德裕 , 博达之士也 。 居庙廊日 , 有亲知奉使于京口 , 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泠水 , 与取一壶来 。 ”其人举棹日 , 醉而忘之 , 泛舟上石城下方忆及 , 汲一瓶于江中 , 归京献之 。 李公饮后 , 惊讶非常 , 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城下水 。 ”其人谢过 , 不敢隐也 。
尉迟偓所记 , 是唐末流行的传说 , 重点说的是品水已成风气 , 李德裕的舌尖就有超乎常人的本领 , 可以分辨金山附近的中泠水与金陵的石城水 。 李德裕鉴别扬子江心中泠水 , 与张又新记陆羽辨水 , 是同样的故事脉络 , 只是换了故事主角而已 。
这个品水如神的桥段 , 从晚唐到明清时期 , 在民间一直有所流传 。 在小说戏曲传统中 , 居然改头换面 , 变成宋朝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段过节 。 晚明冯梦龙编写《警世通言》 , 第三卷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 其中说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 , 患有痰火之症 , 唯有用瞿塘峡的中峡水烹煮阳羡茶 , 才能治疗 。 他拜托苏东坡经过三峡时在瞿塘中峡取水 , 谁知苏东坡在船上观望景色 , 把此事忘了 , 到了下峡才想起 , 急忙取了一瓮下峡水 , 以为同是三峡水 , 没有什么差别 。 王安石得了远方来水之后 , 煮茶品味 , 马上就告诉东坡 , 这不是瞿塘中峡水 , 东坡大惊失色 , 忙问是如何辨别的 。 王安石便说 , 瞿塘上峡水流急 , 下峡水流缓 , 唯有中峡缓急各半 。 以瞿塘水烹阳羡茶 , 上峡水太浓 , 下峡水味淡 , 中峡水则在浓淡之间 , 可以治痰火之疾 。
光明文艺|你能分辨上半盆和下半盆的不同吗?茶圣可以,一盆水
文章图片
连环画《王安石与苏轼》封面谢京秋/绘连环画出版社
王安石与苏东坡这段品水过节 , 在乾隆年间黄文暘的《曲海总目提要》卷32中 , 考据《眉山秀》一剧 , 指出是瞎编的故事:“东坡送亲还 , 往辞介甫 , 吕惠卿在座 。 介甫说如意君事 , 坡不能答 。 又面属带中峡水以治肺疾 。 (按:如意君、中峡水之说 , 亦本小说 。 中峡水事 , 盖因李德裕属人取中泠泉 。 其人误取其相近者 , 为德裕指出 。 故移于东坡 , 以作话柄也 。 )及后回京 , 失误取下峡之水 , 为介甫所嗤 , 遂因事贬黄州团练使 。 ”戏曲的本事愈编愈荒唐 , 把苏轼贬谪黄州一事 , 归罪到取水失误的传说 , 亦可见民间传说胡乱攀缘的本事 , 使得口头传说影响群众认知 , 混淆了真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