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四 )
熊十力致唐君毅、钱穆、徐复观、胡秋原、张丕介信札 , 一通七页 。 著录:《熊十力全集第八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 节选:“老夫一生在辛苦中硬挨 , 与世无迎合 , 于朋友学生有责备无标榜 。 一世孤零 , 即由此致 , 而日争名不得耶?吾虽不才 , 何至争名不得耶?”
《大道》所收 , 一百〇三件之中 , 不少为历史关键时刻之重要文献 , 历史价值及研究意义均不可估量 。 如黄兴致何成浚此三函 , 正是黄兴生前最后这段时光 , 内中既有对政局的剖析、忧心、判断 , 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展望、建议 , 兼亦谈及自身近况 , 从一个个侧面折射出诸多可讨论、可研究的问题 , 对于后世了解和研究黄兴其人及此一时段民初政治 , 均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功用 。 如其中“对于实业经营上亦有不利”句 , 可看出黄兴此时思想的细微变化及系心所在 。 以此对勘何氏后来《八十回忆》中所说的:“孙中山、黄克强初对宋案之应付意见不同 。 孙主用兵 , 克强则欲听法律解决 。 兵败后 , 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 克强拒绝参加 , 远游美洲 , 其左右则另组欧事研究会 , 本人亦加入 。 欧事研究会之部分人士与日后之政学系有关 。 克强与胡汉民私人间亦不融洽 。 克强死后 , 中山又召集我等纷纷纳入其中华革命党内 。 ”并可据以进一步讨论孙黄关系 。
此册所收 , 不少为20世纪著名书家手泽 , 对于了解及进一步研究20世纪中国书法史、文化史 , 亦别具价值 , 意义非凡 。 如郑孝胥为逊帝所书“蹈仁”题跋 , 是郑氏晚年书法成熟时期的典型面目 , 在结字上挺拔高耸、中维紧收 , 四周呈放射状 , 体势开张 , 自是受到了欧阳询、黄庭坚的一些影响 , 横肩外耸、折角内收的特征十分明显 。 横画多尖入笔 , 收笔重按 , 形成了左轻右重的习惯特征 。 郑氏晚年风格结合了帖的率意流利笔意和碑的挺拔开张体势 , 二者融为一炉 , 浑然天成 , 风格强烈 。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称道郑孝胥:“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 , 只有郑孝胥了 。 他的早年是写颜字出身的 , 晚年才写六朝字 , 他的笔力很坚挺 , 有一种清刚之气 。 ”沙先生此语 , 可谓一语中的 , 郑氏书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 就是精神外露 , 气势逼人 , 在率意之中流淌着一股清刚之气 。
再如此册所收林长民的书法作品 。 过去学界及书法界对于林氏的书法讨论不多 , 近年坊间叠见氏之法书 , 多属大字 , 下笔洒落 , 品格不俗 。 此幅是他赠给金巩北(民国北京画坛盟主)的行书八言联 , 极是精工 。 下笔凝重 , 纯以中锋行笔 , 如火箸画灰 , 刚健质朴 。 在结字上 , 紧凑饱满 , 不容懈怠 。 墨色变化则一任自然 , 凝重中时露飞白 , 更显苍劲 。 “石”字撇画斜插 , “续”字左右错落 , “斯”、“长”略显奇侧 , 这些变化使整幅联语平添些许趣味 。 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 , 神采为上 , 形质次之 ,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 ”此件或给人如是感觉 。 林长民殉难 , 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说:“徐佛苏挽联 , 有‘冲锋陷阵哪用书生’之句 , 说得真是 。 像林先生这样的才学声望 , 在天津卖字也过得下去 , 偏给郭松龄看上了 , 把他请去 , 叫太太陪了同车 , 一直开到前方去送命 , 前后半个月 , 活生生的一个人剩了一堆白骨 , 你说可怕不可怕!可惜不可惜!”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林长民塞上惊魂》:“提到宗孟的字 , 也值得一说 。 宗孟的书法 , 是由晋唐人入手的 , 早年写的东西 , 真是美妙绝伦 , 中岁参了北碑的态势 , 更在雅秀之中 , 显出朴茂劲遒的意味;所谓‘融碑入帖’ , 便是这个境界 。 康南海作《广艺舟双楫》 , 以评书家自命 , 曾和伊峻斋(立勛)说:‘你们福建书家 , 却只有两位……’伊峻斋以为他自己一定占了一个 , 那康圣人从容说:‘一个是郑苏庵(按即郑孝胥) , 一个是林宗孟……’民国以后沈寐叟(子培)的字 , 风靡一时 , 有人把林写的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寿序来比 , 称做‘书家两雄’ , 因为沈培老的槎桠 , 算‘丑中之美’ , 林宗孟的字则为‘劲中之美’ , 确是一个天才书家 , 而他自己也风流自赏 。 ”可见当时人即有之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