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名家悲秋四首,了解古诗中的悲秋,到底是怎么回事?

屈原宋玉杜甫的四首悲秋诗 , 来了解他们的悲秋 , 是一种什么情怀?
悲秋这个词 , 常常见于古诗词 。 很多古诗词中的悲秋诗句都分外伤感 , 那么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古人民大多数都属于勤勉于土地耕作 , 他们为生存奋斗 , 是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文字的 , 他们的生存有欢乐更有悲哀 , 但都融入了艰苦朴素的生活 。 比如诗经里有个女孩子在秋夜的露水里徘徊不前“谓行多露” , 也可以算是悲秋的一种 , 但是急促的生活 , 被别人逼嫁 , 一筹莫展 , 却又努力在反抗 , 那是真实的生活困境 , 应激性的反应 , 不算是情绪上的连绵悲秋 。
有人说最早悲秋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 。 实际最早的悲秋是屈原 。
【历史故事】名家悲秋四首,了解古诗中的悲秋,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恐天时之代序兮 , 耀灵晔而西征 。
微霜降而下沦兮 , 悼芳草之先蘦 。 ”屈原《远游》
屈原在晚秋霜降的时候 , 看到季节急速地转换 , 太阳渐渐西沉 , 且秋冬的太阳越来越远 。
此时那霜从天上落下来 , 不断地落下 , 我哀伤芳草先行凋落枯萎 。
那么屈原是楚国的士大夫 , 他有明确的精神理想和象征物 , 就是芳草和兰草 , 他认为适合兰草和芳草成长的时段应该是温暖如春夏 。 一个国家的繁荣 , 也应该保持运行如春夏 , 这样才能百花齐放 , 国力繁盛 , 尤其是兰草等芳草 , 代表着一种向上高尚的美 。 但是他很不幸 , 他生活在楚国的晚期 , 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不算 , 还有列强围在四周 。
屈原寄望于国君的敏醒和力度 , 认为朝政全被乌烟瘴气的没有责任心的小人把持 , 而他本人也被流放到湘沅一带 , 国家岌岌可危 。
他的忧患比诗经中的多露女孩 , 来得大气 , 也更加沉郁忧伤 。
所以在晚秋看到霜降 , 他悲哀于兰草的枯萎 , 他联想的是朝廷上那些倾轧能人的恶势力 , 而且他明显感到了楚国的末世 。
这种情绪和秋天关联不大 , 但是很容易被秋天的寒冷和萧瑟所激化 。
这就是悲秋的典型 , 是心理精神状态在秋天外部环境下折射产生的悲伤低迷的情绪 。
【历史故事】名家悲秋四首,了解古诗中的悲秋,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悲秋就分两种 , 一种是自己本身的心理精神状态为主 , 本身的忧患 , 第二种是秋天的寒冷萧条 , 带给人自然的一种不适和郁闷 。
典型的悲秋是两种情绪的叠加 。
【历史故事】名家悲秋四首,了解古诗中的悲秋,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宋玉自古被认为是悲秋的祖师爷 , 因为他的《九辩》明显写了悲秋 , 因为屈原写的是悼芳草 , 且在晚秋时候 。
宋玉的悲秋跨度拉大 , 简直是从秋天开始 , 一叶飘零时就写 。
“悲哉 ,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憭栗兮若在远行 ,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 ,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 ”
悲哀啊 , 秋天的空气来了呀 。
那草木萧瑟摇曳 , 变得衰老啊 。
这就像凄凉给人送行的场景 , 登山临水 , 却要送人归去的那种凄凉 。
那水泽都瘦了啊 , 天高气清 , 那天地间一片萧条寂寞 。
当你以为他写的晚秋 , 实际他是整个秋天混写 , 从白露初降写到霜雪飘飘 。 给人感觉那是昏天黑地是惨淡 , 一种时光难以挽回的悲哀和秋天的萧瑟 。
但是整个秋天有他说得那么悲凉吗?实际传统的秋天三个月中有两个月还在现代的长夏里 , 农历七八月是荷花的旺季 , 楚国幅员辽阔 , 也大部分是在亚热带地区 , 是外界的景物来看 , 就算是晚秋 , 也没有他写得那么凄冷 。
那么他的悲哀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 , 是古代的文士 , 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文士 , 出名全靠运气 , 而且科考取士是隋唐之后才有的制度 , 这之前的文人从土地上剥离出来 , 不远万里去投奔诸侯 , 获得生存和前程 , 每步都是在赌 。 只有少部分人得到重用 , 获得舒适的生存 , 大部分都如落叶一样漂泊于人生 。 没有土地的束缚 , 固然使得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由 , 但这自由 , 在生存的压力下 , 极其渺小和脆弱 。
尤其是古代的秋冬 , 一衣一饭都需要家人或者主人供给 , 而漂泊在外的他们更容易感知季节的冷暖和人生的漂泊 。
实际上他们是敏感的弱者 。 这种患得患失之感 , 就算是到了隋唐之后 , 仍旧是很多文人以及沉浮在仕途中的人 , 有所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