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会失败?

安史之乱爆发当年 , 天宝十四载(755年) , 天下局势像紧绷的弦 。
宰相杨国忠与藩镇安禄山斗得不可开交 。
杨国忠向唐玄宗献计 , 召安禄山来京 , 夺其兵权 , 又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院 , 搜捕安禄山的门客 , 并将与其勾结的大臣吉温杖杀于狱中 。
安禄山则企图以献马为名入京发动政变 , 并上书指斥杨国忠二十条罪状 。 当宦官拿着唐玄宗的手诏去见安禄山时 , 安禄山一反常态 , 高坐不拜 , 只问一句:“圣人安稳?”
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 , 犹如笼罩在帝国上空的乌云 。 但唐玄宗李隆基没有及时对两京、河北采取军事措施 , 仍然与杨贵妃“幸华清宫” , 寻欢作乐 。
十一月初九 ,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 率领15万大军趁夜出发 , 向西南行 , 到博陵(今河北定州)后鼓噪而进 , 杀声震天 。 “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衣曲 。 ”
唐玄宗从长安的盛世迷梦中惊醒 , 走向人生的最后时光 。
【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图片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
01
安禄山、史思明叛唐 , 是唐玄宗一手酿成的后果 。 而安史之乱的第一年 , 唐玄宗又在军事决策上接连失误 , 导致形势急转直下 。
【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会失败?】安史叛乱次月 , 唐玄宗下诏宣布将亲征 , 以为只要自己巡幸东都 , 就可以“翦除凶佞” 。 但还没来得及调兵 , 唐军在黄河以南设置的三道防线即被安史叛军攻破 。
洛阳城下 , 唐军被安禄山的铁骑践踏冲击 , 又见飞矢如雨 , 皆“望贼奔散” 。
一个月间 , 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都洛阳失守 , 唐玄宗只好放弃亲征的念头 。
年过七十的李隆基 , 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年轻天子 。
他一手打造开元盛世 , 将大唐帝国推向顶峰 , 却在此后走了下坡路 , 任用小人 , 轻信蕃将 , 声色犬马 , 好大喜功 , 对朝政亦不愿闻问 , 日渐抛荒 。
盛世之下 , 危机乍现 。
《旧唐书》对此评价道:如山有朽坏 , 虽大必亏;木有蠹虫 , 其荣易落 。 以百口百心之谗谄 , 蔽两目两耳之聪明 , 苟非铁肠石心 , 安得不惑?……谋之不臧 , 前功尽弃 。
前线溃败后 , 唐玄宗没有三省自身 , 反而听信谗言 , 处死了带兵的将军高仙芝、封常清 。
封常清为大唐立功无数 , 此前多次上奏玄宗报告叛军情况 , 劝说其放弃轻敌思想 , 但玄宗不听 。
被杀之前 , 封常清悲叹道:“讨逆无效 , 死乃甘心!”并呈上遗表 , 其中写道 , 临时募集的唐军在安禄山手下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的渔阳铁骑面前 , 不过是乌合之众 。
封常清希望以自己的死 , 让晚年昏聩的唐玄宗看清事实:“臣死之后 , 望陛下不轻此贼 , 无忘臣言 , 则冀社稷复安 , 逆胡败覆 , 臣之所愿毕矣 。 ”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 , 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 随后向潼关进军 。
潼关素有“天险”之称 , 是关中的门户 , 一旦沦陷 , 大唐都城长安岌岌可危 。
唐玄宗依然执迷不悟 , 他任命尚在病中的哥舒翰率领临时招募的二十万军队镇守潼关 , 却急于求成 , 屡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安史叛军决战 。
哥舒翰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 , 他采取闭关固守的策略 , 多次打退安禄山的军队 。
哥舒翰一向与安禄山不和 , 还曾被后者当面辱骂 , 但他抛开私人恩怨 , 以大局为重 , 始终认为:“贼远来 , 利在速战 。 王师坚守 , 毋轻出关 , 计之上也 。 ”在哥舒翰的指挥下 , 唐军与叛军形成短暂的对峙局面 。
然而 , 老糊涂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 , 强令哥舒翰出关 。
六月初四 , 哥舒翰实在被逼得没有办法 , 抚膺恸哭 , 率军出潼关 , 在灵宝大败 。 安史叛军将哥舒翰俘虏后 , 引兵西进 , 攻下潼关 。
战前 , 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已经向唐玄宗提出建议:潼关出师 , 有战必败 。
唐玄宗却固执地迷信至高无上的权力 , 用一番谜之操作 , 亲手掐灭了翻盘的希望 。
【历史故事】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会失败?
文章图片
唐玄宗画像
02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九 ,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 , 安史叛军距离长安不过一步之遥 。
此时 , 杨国忠把锅甩给唐玄宗 , 说这十年来 , 一直有人跟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 , 您就是不信 , 现在走到这个地步 , 可不是我的错 。 他连后路都给玄宗想好了 , 说 , 咱们尽快逃离长安 , 去蜀地避避风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