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久|华为的生与死,张忠谋的忠与谋,台积电的成与败

引现年89岁高龄的张忠谋先生 , 已经彻底改变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基础格局 , 就连强大如Intel , 也未能追赶上台积电进步的脚步 , 正在将其新一代芯片的制造业务交给台积电 。 华为的生死或许也与张忠谋有关 。
1从半导体的开始走向半导体的未来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张忠谋博士 , 完成在美国的知识积累后 , 与英特尔的创始人、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博士同时踏入半导体行业 , 并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TI:TexasInstruments)公司 。
作为第一个被雇佣的中国人 ,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 , 成为了德仪的三号人物 , 管理着六万大军中的一半 , 亲历着半导体产业的开始 。
少年饱受苦难 , 性格倔强的张忠谋预判半导体辉煌的未来即将到来 , 而德仪的老大却满不在乎的放弃拥抱半导体 。
张忠谋果断的回到台湾 , 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从此在台湾新竹开启了新的辉煌 , 目睹半导体产业走向未来 。
2敢于将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打断作为半导体芯片产业的领头羊 , 英特尔牢牢的把控着话语权 , 从芯片的架构到设计再到加工测试和最后的封装 , 在苦苦的维持着摩尔定律的效力 , 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
Intel什么都要自己做 , 自然要养很多人 , 这样在芯片卖出前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 无论哪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无法正常生产 , 甚至陷入危机 。
得益于在半导体行业的长期任职 , 得益于看惯了芯片产业全过程 , 张忠谋想到了拆分芯片生产的中间过程 , 并提出了设计和制造环节分离 。
恰好赶上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的加工制造业开始在80年代走向辉煌 , 台湾的留学人才也成为台积电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 。
今天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加工的产业格局在当时虽不显得与众不同 , 但普通的来料加工毕竟与代表科技和未来的芯片制造大相径庭 。
意志坚定但无奈先天不足 , 不赚钱的想法只能成为空想 。 台积电好似出生平凡的普通孩子 , 但毕竟其父有着完美的履历 , 虽说远离江湖 , 但在圈内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 。
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 , Intel的掌门人看在人情的份上 , 给了年轻的台积电一个莫大的机会 。 为Intel代工在整个半导体行业形成了示范效应 , 主动来找台积电的半导体设计公司也多了起来 。
3信息通信技术让半导体带着台积电起飞90年代 , 美国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 各类芯片的需求也随着各种天才的应用诞生了 。 此时的台积电也开始陆续在美国加州、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设立分公司 , 以求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 , 增加自己的生成订单 。
博通(Broadcom)、英伟达(Nvidia)、美满(Marvell)等公司 , 作为硅谷的新生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 它们在网络芯片、图形处理、Wi-Fi芯片设计等领域域各有专长 。
但这些初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 , 他们都没有能力自己制造芯片 , 台积电成了这些公司的第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