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真实的田野考古令人哭笑不得:“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 二 )


如果你是一名考古学家 , 是否意味着你生活在废墟中(你的生活被毁了)?
每个考古学生都会在大三或大四经历田野发掘实习 , 然而 , 与《盗墓笔记》《鬼吹灯》不同 , 真正的田野发掘地点大多不是充满金银财宝的墓葬或遗址 。 当然 , 随着城市建设的增加 , 在城市里进行的考古发掘也很多 , 但在城市发掘 , 远没有去乡下发掘来得浪漫:这大概是因为 , 乡下虽然缺少城市便利的生活设施 , 但却往往能给城市中长大的学生以惊喜 。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星光闪闪的银河、一望无际的原野……凡此种种 , 使得每个考古学生的田野发掘的“第一次” , 很有可能以一声睁大双眼的“哇”来开头 。
行至发掘处 , 花开正当时 。 叶灿阳摄 , 已获授权
在发现田野的浪漫之后 , 接踵而来的却并非诗与远方 , 而是“劳其筋骨”的体力活儿 , 这让很多人都吃不太消 。 这种诗与远方的退却和劳其筋骨的进击 , 从考古学生的“田野标配装”便能看出: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靴、遮阳帽 , 外加一把铁锹……这些都是类似程序员“格子衬衫”般的形象Icon , 怎么看都不像是羽扇纶巾 , 要“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的知识分子 。
田野标配装 。 周睿麟摄 , 已获授权
【工地|真实的田野考古令人哭笑不得:“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说起考古学从业者的“破烂行头” , 圈内很多人都自嘲是“远看像逃荒的 , 近看像要饭的 , 一问才知道是考古队的” 。 这大抵是因为田野中考古从业者的装备实在称不上是光鲜亮丽:传说有一次 , 某考古队工作完毕后去县城宾馆开会 , 宾馆保安倒是认真负责 , 从穿着上根本不相信这些人是考古队的 , 死活不让进 , 最后要县领导来才松手 。 与此相似的 , 倒还有个有趣的圈内秘闻:考古工地发生的恋情都是“真爱” , 因为这时候实在没法互相欣赏颜值 。 虽然装备本身不太好看 , 但在荆棘遍布的野外干起体力活来 , 却相当好使 。 在发掘现场 , 考古学生干得最多的就是用铁锹出土和用推车运土 , 这也难怪著名作家张承志(他本科也是考古学生)要将考古学说成是“浑身泥土”的学问了 。
田野考古出土忙 , 王笑寒摄
(图里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真是帮了中国考古学生大忙了)
与用推车运土相比 , 把铁锹插在干涸的泥土里出土非常不轻松 , 好在国内的考古单位大多会请当地的农民来当临时工 , 帮学生干出土的活儿:不过 , 在国外的考古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国外高人力成本与窘迫的考古预算使得“外国民工”成了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 考古学生得“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 。 笔者有幸在若干年前参与了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次考古发掘 , 没想到罗马人喜欢用陶片混合泥土来建造地板 , 为了进一步发掘 , 我不得不自己手持手镐 , 一点一点地把那些坚硬如水泥的“马赛克地板”敲掉 , 第二天虎口肿了一圈 , 也算是“此手无憾”了 。
庞贝古城的“马赛克”地板 。 图片来源:谷歌
除了用铁锹粗线条地挖出不重要的土层之外 , 精细的体力活儿当然也要做 。 实际上 , 拿着毛笔一般的细刷刷去文物上的泥土是考古学从业者真会做的事 , 这是少数电视剧和纪录片正确呈现考古发掘的地方 , 虽然这些镜头几乎全部都是发掘完后 , 考古人员和拍摄人员“装模作样”地补拍的 。
充满镜头感的“刷文物” , 图片来源:湖南考古
不过 , 最令考古学生崩溃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拿着毛刷刷出土文物 , 而是被业内称之为“刮面”的活动:其操作方式一般是学生半跪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 , 手持手铲或鹤嘴锄 , 慢慢地清理地面上的浮土 , 直到刚挖开的地面上光洁如新 , 能够看出地面上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地块为止 。
正在“刮面”的考古学生 。 图片来源:湖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