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三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十里不同音 ,
县与县之间彼此听不懂是常事 。
就拿“没有”来说 ,
信阳人说成“没得”或“没叠” 。
市区和罗山等大部分地区是这样:
没(dai)(或“没(die)) ,
潢川、商城县则是:没(die) ,
光山、新县则读(mao)(die) 。
再比如 , “什么”这个词 ,
信阳人有的说成“啥子” , 有的说成“么斯” 。
“干啥子”说得快一点的 , 就变成了“嘎子”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图|源于@丁点儿视频
除去实在听不懂的方言 ,
弄清楚了信阳话的规则 ,
大概还是能听懂一些信阳话滴 。
如果听到信阳人说“房飞逢” ,
先不要急着说听不懂 。
把信阳人不分的“h”、“f”音调换一下 ,
就能知道“房飞逢”就是“黄飞鸿” 。
信阳人还普遍把“zcs”音发成“jqx” 。
最典型的 , 就是“说话”会变成“雪话” 。
下次你听不懂信阳人说话 , 你如果能说 ,
“恩雪滴啥子撒 , 咋听不懂哩!”
那你可就“郎司”(厉害)了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图|信阳街景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调和百味 , 方言混杂 ,
是历史上人口流入信阳的结果 。
但近十来年 , 信阳的人口流出却很严重 ,
是河南省人口外出最多的城市 。
2019年末 ,
信阳市常住人口约646万人 ,
流出人口约230万人 。
近四分之一都流到了外面 ,
超7成流出了河南省 ,
去往广东和东南沿海地区 , 以及京津唐地区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人口大量外流 , 说到底还是因为穷 。
曾经的信阳 ,
几乎所有的县都是贫困县 ,
8个里有6个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
其中的商城县 ,
直到2019年5月才脱了贫 。
信阳境内高山丘陵交错 ,
没有平原 , 不适合发展工业 。
城镇化率才只有49% ,
一半以上的信阳人都在村里干农业 。
虽然很努力了 ,
信阳比较有知名度的产品也只有信阳毛尖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没有工业基础 ,
大中型企业也几乎没有 。
就业机会的缺乏 ,
促使信阳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外讨生活 。
而信阳又处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 ,
三分之二边界都跟外省交接 ,
可不随便往外走走就出了省吗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信阳人习惯了出外闯荡 ,
因此也习惯了乡愁 。
乡愁里 , 有对家乡的热爱 ,
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
要是听到有人说“武汉热干面最好吃” ,
信阳人铁定会不服气地说 ,
“我们信阳热干面才最好吃”!
然后想马上回到家里 ,
吃上两碗楼下那家的热干面 。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不管外地人怎么觉得信阳话听不懂 ,
信阳人可从不觉得 。
借用一句信阳网友的话 , 那就是 ,
“从小到大我都莫名其妙地自信 ,
感觉自己和新闻联播主持人说的话一模一样 ,
跟普通话没区别 。 ”
在外地喝着信阳毛尖 ,
会想起家乡清甜的山泉 ,
那才是泡毛尖最好的水 。
犯了鼻炎或者咽炎的时候 , 会觉得委屈 ,
在家可从来没有发作过 。
听到人夸信阳好 , 立马就会说 ,
“大信阳欢迎你来玩哎 , 环境可好了!”
【历史故事】中国唯一“永久宜居城市”,一年劝退200万人
文章图片
图|信阳派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版图上的飞地 , 有多少?》、《凭什么南方地区不集中供暖》、《摆脱了贫困的小县城 , 有多美?》
2、那一座城:《信阳河南南 , 湖北北 , 一步跨两省》、《信阳河南信阳人 , 为什么爱往武汉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