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代善(1583—1648) , 努尔哈赤嫡次子 , 和硕礼烈亲王
引文中提到的顺治帝的大伯 , 即是与汤私交深厚的礼亲王代善 。 后者曾多次拜访汤若望 , “向汤若望述说他的民族以往时代的传说与历史” 。 实际上 , 修于1636年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 , 已经记载了这个传说 。 包括《满洲实录》、《满洲源流考》等清代官书中 , 也有相似记载 。 由此可见 , 汤若望的这份记载 , 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向欧洲人介绍这一“中国传说”的文献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汤若望与星盘》 , 1668年手工上色版画 ,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
到了16世纪后期 , 在一些欧洲传教士书籍中 , 开始用“满洲”来取代“东鞑靼” , 或直接称呼“满族” 。 耶稣会士白晋 , 在其1697年出版的《康熙皇帝》一书中谈到:“满洲发祥于鞑靼东部 , 最初于中国东北的辽东地区建国 , 并于本世纪中叶 , 征服了现在统治着的广大疆域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白晋(1656—1730年) , 法国传教士 , 对数学和物理学有着很深的造诣 , 1687来到中国 , 1730年卒于北京
在这一时期 , 一些欧洲传教士被允许进入东北地区旅行 , 这让他们对满族 , 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 这里的代表 , 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 。
1682年3月 , 他跟随康熙到其“父祖的诞生地、故土之乡的辽东地方”旅行 。 根据南怀仁的记载 , 康熙巡视的目的是“巡访祖宗陵寝 , 依照惯例行参谒之礼 , 同时也是为了亲自巡视统治下的东部鞑靼 , 即女真方面的边疆地区” 。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 , 南怀仁认为 , 满族的发源地在长白山一带 。 “(长白山)山麓或其支脉 , 是东鞑靼祖先的诞生地 。 因此 , 皇帝一到江畔 , 立刻下马 , 面南向山 , 为祭山和祭祖而三叩首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南怀仁(1623—1688) , 比利时传教士 , 先后掌钦天监 , 太常寺卿、通奉大夫等职 , 清初最有影响的传教士之一
从1689年起 , 法国耶稣会士张诚 , 也曾多次伴随康熙帝或满族大臣 , 前往满蒙各地进行考察 。 他将所经过地区的山川地势及居住在当地的满、蒙、回等各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 , 均记录了下来 。
张诚认为 , 满族来自于“辽东之北 , 是中国最东部的省份:“(活动范围)从南到北即由北纬四十一度到五十三度 , 从西到东大约从东经一〇四度到东洋;北以大江为界 , 俄罗斯人称这条江为阿穆尔或者‘爱’ , 而中国人称为黑龙江 , 满洲语叫做萨哈连乌拉 , 南以辽东省和高丽为界 , 东临大洋 , 西以蒙古为界 。 ”
在张诚的笔下 , 满族人是一个精于渔猎的民族 。 “冬天 , 他们(沿松花江居住的满族人)去黑龙江两岸大森林里猎取黑貂 , 夏天回到他们自己的聚居地度夏 , 主要聚居地是宁古塔附近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张诚日记》封面 , 张诚(1654~1707) , 法国人天主教传教士 , 著有《满文字典》4卷、《几何原理》等著作
总的来说 , 通过这些传教士深入东北地区的实地考察活动 , 欧洲人对满族的起源 , 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

与13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对蒙古人的记录截然不同 , 17世纪的传教士 , 对于满族人的人种特征的描述着墨并不多 。 传教士卫匡国写道:
“....他们面容清秀 , 像中国人的脸那样阔 , 皮肤白色 , 鼻子却不像中国人那样扁平 , 眼睛也不那么小 。 他们很少说话 , 沉默地骑马 。 他们的其他习惯和我们欧洲鞑靼人相似 , 但并不粗野 。 他们喜欢看见生人 , 不像中国人那样严肃的冷酷生硬 , 因此在初见时他们显得更有人情味 。 ....”
为什么传教士忽略满族人种特征描述 , 原因很简单 。 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 , 主要用三种肤色来区分亚洲人种 , 即黑色、浅褐色、白色 , 中国人一般被归于“文明民族”的白色人种 。 实际上 , 现代意义上的人种分类理论 , 是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萌芽的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尚未入关的八旗士兵
相比于满族人的长相 , 传教士们对其异于汉族的服饰和精于渔猎的生活方式 , 更为感兴趣 。 对于满族人的服饰 , 卫匡国记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