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微信的好友、微博的粉丝、发的朋友圈和微博……属于科技巨头,不属于你( 二 )


互联网曾经是为大多数人开设的市集 , 但那些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 即使每个人一直都能在网上发布任何内容 。
本是为了“去中心化”
现在变成了“中心化”
互联网变得“中心化” , 其实是一件很讽刺的事 , 因为互联网最初的发明意图就是“去中心化” , 好让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能在核武器的攻击下幸存 。
上世纪60年代初 , 商业电话网络和军事指挥网络都很脆弱 。 它们都使用中央交换设备 , 这些中央交换设备会将通信分配至对应的目的地 , 有点像一个个枢纽机场 。 如果一两个这样的设备被敌方攻击摧毁 , 整个系统都将崩溃 。
1962年 , 兰德公司(RAND)的研究员保罗·巴兰(Paul Baran)设想了一个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案:用一个由许多自动节点构成的网络 , 来取代中心交换设备 , 新的网络会将通信工作分布于整个网络之中 。
果壳微信的好友、微博的粉丝、发的朋友圈和微博……属于科技巨头,不属于你
本文插图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分布式 | RAND
第二年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利克莱德(J. C. R. Licklider)构思了一个“星际计算机网络”(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 , 它能将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 , 从而让所有的用户互相通讯 。
到 1969 年 , 利克莱德的继任者们就依照巴兰的设计方案 , 构建出了一个可运行的网络 。 这个网络最初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 , 后来发展为互联网 。
果壳微信的好友、微博的粉丝、发的朋友圈和微博……属于科技巨头,不属于你
本文插图
1969年 , 第一条信息 ("login")在UCLA和斯坦福研究院(SRI)之间发送 , UCLA只发到“lo” , 系统就崩溃了;之后的第二次尝试成功了 。
当年年底 , UCLA、SRI、UCSB以及UTAH组成了4个节点 ,
构成最初的阿帕网(ARPANet) 。
| ResearchGate
多年以来 , 互联网的分布式设计已经成为其社会与政治理念的隐喻:每个人都可以向世界上的任何人发表任何类型的信息 , 无需经过某个中心管理机构(比如出版商或媒体网络)的批准 。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万维网成为了这个理念最成功的诠释 。 不论是哥特音乐杂志、成人玩具经销、粉丝社群或其他什么东西 , 都可以被发布在网络上让全世界看到 。
在一段时期内 , 网络的“去中心化”基础结构与它的内容和运作都相吻合 。
许多人都在本地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发布信息;那时候 , 大多数人还使用拨号上网 , 本地通话是免费的 。 但是 , 随着电子交易和电子宣传(brochureware)逐渐发展成博客 , 有个问题出现了:分布式发布仍需要许多专业知识 。 你得知道如何连接到服务器 , 上传文件 , 编写 HTML 标记 , 或许还得写一些代码等等 。 而这些能力一直都很少见 。
于是 , “中心化”开始了 。 曾经需要自己在服务器上安装软件的博客 , 后来变成了家家户户都能使用的网络服务 。 社交媒体服务(如脸书、推特等)都在争夺用户 , 主要是为了针对大量用户建立起自己的广告销售业务 。
果壳微信的好友、微博的粉丝、发的朋友圈和微博……属于科技巨头,不属于你
本文插图
发明了万维网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对网络日益“中心化”的现状表示担忧 | vanityfair
由于关注的人越多 , 广告的价值就越高 , 于是网络服务被设计得越来越具有强制性 。 网上的关系(例如微信里的“好友”、微博上的“粉丝”、领英上的“同事”)全都依附于平台 , 而不属于用户 。 早期要将这些人际关系“去中心化”的尝试 , 现已荡然无存 。 甚至连电子邮件 , 也从过去的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或雇主企业提供的本地服务 , 变成了中心化的邮件服务 , 比如 Outlook 和 G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