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二 )


花三百块钱,在这里静静画四个小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带走一幅自己的画作,对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特的吸引力。“尤其受情侣欢迎,他们喜欢两个人合作一幅。会有交流,甚至有小摩擦,但最后携手绘成,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彭叶说,买一幅画可能也不止三百,何况这幅画还是自己亲手完成且独一无二的,“一幅画,有了作者本人的经历,她就活了。”
彭叶学的是中国画,但她特意选址在胡同里的画馆,主要提供的却是油画体验。“你看北京的天际线,这里随时在发生文化碰撞”,在画馆的天台上,彭叶指着远远近近的屋顶,“在最能代表北京的胡同里,体验这种碰撞,正合适呀。”
居民参与,打造“胡小同”形象
印有胡同旧景的明信片、画着胡同故事的帆布包、唤起胡同记忆的瓦片画……在史家胡同文创社里,数十种独具胡同特色的文创产品摆放在原木色货架上,让这个仅有四十平方米的小店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文章图片
史家胡同文创社负责人马牧思介绍,这里有一个“社区艺术家计划”,让胡同居民参与到胡同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他们的作品鲜活而生动,极富感染力,能让大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事实上,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希望把这些宝贵的元素挖掘出来,更好地传播古都文化。”马牧思表示,文创社在去年推出“胡小同”文创IP,正是希望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提升胡同的文化品位和游览趣味。
疫情发生以来,地处胡同里的文创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暂停营业,但团队成员并没有闲下来。
“考虑到很多对胡同感兴趣的朋友在此期间不方便进来,而居民有故事有才华也没办法展示,我们就从三月份开始,推出‘北京胡同故事’的抖音号,邀请居民录制短视频,由他们来讲述北京故事,目前已经做了几十期。”在马牧思看来,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故事不仅接地气,而且有温度,恰恰是文创产品背后的源泉所在。
此外,文创社还持续开发新的文创产品,同时特意进行了一次装修改造,开辟出图书区、手工区等空间。“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坐下来读一读有关胡同的书,亲自动手做一些文创产品,在互动中真正体验胡同文化。”马牧思憧憬着,文创社在未来也能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采纳顾客意见,缝一件手工旗袍
方家胡同46号,是原中国机床厂厂址所在。2008年,这里被打造成了跨界文化艺术群落,又称“胡同里的798”。一间做旗袍的小店“灵犀坊”从那时候一直经营到现在。
“我们的创始人徐冬是那氏旗袍的传承人。”设计师露露说,那氏旗袍是典型的京派旗袍,其特点是端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的是海派旗袍,特点是婀娜。
电商的冲击、疫情的影响,让卖场里的服装店历经考验,但讲究手工和定制的灵犀坊,却有固定的客源。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文章图片
不只是款式,还有面料、刺绣等等,设计师都会采纳顾客的意见,露露说:“很多外国女孩,喜欢到我们这里来,定制一件浓浓中国风的旗袍,作为旅游纪念带回国。而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她们不仅为了办婚礼、赴宴席挑选旗袍,还能找到适合上班或居家的款式。旗袍原本就是日常穿着,现在,又渐渐回归日常。我们觉得,这样旗袍文化才能有生命力。”
专家点评
消费者更愿为体验付费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现在电商这么发达,以前那种流水线生产的手镯、中国结、鼻烟壶等旅游纪念品,在网上买比在景区买还便宜。所以体验式的文化消费,将是大势所趋。”
他认为,消费者到实体店,越来越需要沉浸式的体验,大家不仅是想买一件文创产品,而是想了解这件产品背后的故事、制作的过程,可以摆在家里,还能向亲友讲述。“消费者愿意为这种体验付费,相应的产品也能实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