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文章图片
英国老板,北京大妈店员,“豆汁儿、炸酱面、大碗茶”——满墙T恤都印着北京元素。如此混搭的风格在一家位于五道营胡同的文创小店和谐共生。卖的是文创产品,买的却是一段北京故事,在北京大妈尚姐欢快的京腔中,豆汁儿什么味儿、大碗茶怎么品,仿佛已经跃上舌尖。
在北京,这样的文创小店越来越多,它们可能隐藏在犄角旮旯,但每一个都像跳动的音符。店主们不再只满足于售卖没有生命的文化纪念品,而是请消费者沉浸入胡同深处,在互动之中,体会活着的胡同气息、北京文化。
买一件T恤,听一段故事
在五道营胡同中段,“创可贴8”的招牌并不算显眼,但橱窗里红白条纹的娃娃颇为抢眼,让人顿时回忆起儿时的经典玩具不倒翁。走进店内,三面墙上挂满了京味儿气息浓郁的各式文创产品。
“很难想象吧,我们的老板是英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27年,特别喜欢老北京文化。于是就把北京普通人生活中的传统元素跟现代时尚结合起来,推出原创设计的产品。
”与很多店铺喜欢招聘年轻女孩做销售不同,这家店特意选择刚退休的阿姨来当店员,53岁的尚姐正是其中一员。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文章图片
“每一款背后都有故事和讲究,并不是直接把网络流行语印在衣服或鞋帽上,而是提炼出最具老北京特色的语言,再加上跟专业插画师合作,形成独特的产品。比如,京剧系列的脸谱,小吃系列的豆汁儿、炸酱面、大碗茶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尚姐无须刻意培训,便可以对产品背后的文化信手拈来,“比如‘哪儿凉快哪儿呆着’、‘人五人六’,这都是老北京话,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给顾客讲起来也更自然。”尚姐说,店里卖的是产品,但更希望传播一种文化,而这也恰恰是现在很多人所追求的附加值。
疫情期间,店铺不得不暂停营业,但尚姐欣慰地发现,胡同重新开放以后,顾客也很快又回来了。
“之所以能够扛过来,靠的主要还是回头客,他们一直都很喜欢老北京文化,认同这样一种风格。”
店铺甚至结合现状,推出了“病毒杀手”主题插画的T恤和印有“百毒不侵”字样的袜子。
“走原创路线,注定成本会很高,但价值也在于此。那些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商品在这次疫情中逐渐被淘汰,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理念在发生转变。”尚姐相信,会有更多人不再只是选择冷冰冰的产品,而是更钟情于产品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画幅油画,体会中西文化碰撞
在马园胡同深处,有一家刚开业两个月的画馆“乔和安”。即便用导航软件,也很难找到它的位置。但这家不卖产品而卖体验的胡同小店,却有忠实的追随者,愿意众里寻它千百度。
北京日报|北京胡同里的文创小店:卖的是创意,买的是故事
文章图片
摁响门铃,做旧的木门缓慢开启,一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在眼前展开。无忧无虑的金鱼,在地面上不规则的鱼池里闲游。落地窗内,一个女孩手持画笔在画布上自由挥洒。鱼、画、人、舒缓的音乐,整个小院的气氛,能让人立刻在燥热中安静下来。
“我们这里就是让人体验绘画的地方,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础。”老板彭叶说话的语速像背景音乐一样是缓慢的,自幼学画的她,考察了很多胡同,最终找到这个被胡同藏起来的小院。确实有一些顾客会找不到画馆的位置,但“想来的一定会排除万难找来”。这似乎成了一种筛选顾客的方式,找来的都有可能成为黏性很高的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