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李世民无疑是一个强势的帝王 , 他的文治武功历来被世人推崇 , 司马光说他:“文武之才 , 高出前古 。 三代以还 , 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 ”就连军事大咖成吉思汗也称赞他的军事才能“欲安邦定国者 , 必悉唐宗兵法 。 ”
但李世民的一生也有认怂的时候 ,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影响英雄气概反而彰显了他的伟大!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
第一次:浅水原之败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 , 陇西割据军阀薛举率十万大军入侵安定郡 , 李渊派李世民率十万兵马迎战 , 双方在浅水原一带展开激战 。
当时薛举军团将唐军主力围困在高墌城内 。 薛举麾下秦军骁勇善战 , 尤其是骑兵 , 更是剽悍无比 , 锐不可当 。 所以唐军最佳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深沟高垒 , 坚守不出 , 同时派出精兵去袭扰对手粮道 , 慢慢消磨敌军锐气 , 然后再决战 。 这其实也是李渊派李世民出征时千叮咛万嘱咐的既定策略 。
然而彼时的李世民正是年少气盛之时 , 面对薛举的阵前骂阵 , 一时没忍住 , 提前与秦军在城外浅水原对决 。 此战 , 唐军惨败 , 士卒战死十之五六 , 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阵亡 。 李世民狼狈逃回长安 , 薛举占领高墌 , 收集唐兵的死尸堆成京观 。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
虽然此战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殷开山、刘文静趁李世民生病不听指挥 , 擅自出城决战 , 才导致的惨败 , “殷开山言秦王有疾 , 薛举必然轻视我等 , 所以宜炫耀武力以威镇之 。 于是将兵营陈于高墌城西南 , 列阵示威 , 甚至未加防御 。 ”
但现在的史家普遍认为《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为尊者讳” , 浅水原之败的最大责任人实际还是李世民 , 这从他见到李渊后“哭拜于地”以及再战薛举时依然带着殷开山和刘文静 , 就能佐证一二 。
不管浅水原之败时李世民是真病假病 , 反正第二次与秦军对决时 , 不管薛举之子薛仁杲在阵前如何叫骂、羞辱 , 李世民都是坚守不出 , 甚至当手下兵将受不了敌军言语所激 , 纷纷要求出战时 , 李世民也是哈哈一笑 , 说“我军新败 , 士气沮丧 , 当此时应骄其兵 , 耗其粮 , 方可一战而胜 。 就当我们怕了他又如何?”同时传下军令:如再有敢言出战者斩 。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
就这样 , 李世民在浅水原足足认怂了六十多天 , 直到西秦粮草殆尽 , 军心浮动 , 才果断率军出击 , 一战而定 。
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失败 , 而且是惨败 。 但这次失败 , 非但没有击倒李世民 , 反而使年轻气盛的李世民变得更加成熟 , 李世民的第一次认怂实际上是一次蜕变 , 从此 , 李世民的战术风格从一味的穷追猛打向后发制人、疲敌制胜转变 , 战略战术都得到极大提升 。
第二次:渭水之盟
武德九年 ,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之位 。 然而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皇权交接 , 引发了朝廷上下一场极大震动 。 李建成的殒命 , 让原来太子派成员人人自危 。 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 , 先后起兵发动叛乱 。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
而这时的突厥正是“控弦百万 , 戎狄之盛 , 近代未有”之时 , 自然看出了有利可图 , 于是武德九年八月下旬 , 突厥可汗颉利率军大举南下 , “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 , 进至武功” ,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长安 , 八月二十八日抵达渭水北岸 , 与长安一河之隔 。
而这时的长安城只有寥寥数万兵力 , 其他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 , 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 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 , 唐朝肯定要吃大亏 , 甚至存在被颉利可汗打进长安灭掉唐朝的风险 。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
文章图片
迫不得已之下 , 李世民使用疑兵之计 , 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大臣前往渭水 , 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 , 责备颉利背负盟约 。 “俄而众军继至 , 颉利见军容既盛 , 又知思力就拘 , 由是大惧 。 ”(出自《旧唐书》)
而且李世民又对匈奴许以大量金帛财物 , “啖以金帛 , 彼既得所欲 , 理当自退 。 ”双方即在渭水之上的便桥上杀白马以盟誓 , 史称“渭水之盟” 。
【历史故事】李世民一生四次认怂,一次比一次彰显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