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引言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 , “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在诸葛亮指挥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 , 由于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被司马懿打败 , 蜀军失去了继续作战的重心 , 而诸葛亮此时正好在西城收割粮草 , 恰逢司马懿大军即便赶到 。 在得知了魏军实力后 , 诸葛亮果断将老弱残兵放出 , 在城头淡定自若地弹琴 , 这一幕让赶来的司马懿父子三人看到后 , 惊惧不已 , 在一番深思熟虑后 。 司马懿果然中计退兵 , 诸葛亮西城大摆“空城计”一时间成为后世经典 , 后来更是被引入《三十六计》 , 比喻在危急情况下故作姿态 , 避实就虚以扰乱敌方心智达到不战而胜的战术目的 。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文章图片
01
虽然“空城计”是所有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士必然要讨论的话题 , 但是 , 空城计背后的细节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心理博弈又有几个人看懂了呢?这其中并非演义和小说里那般出神入化 , 相反 , 空城计严格来说就是双方最高统帅间一次心灵对话 。
司马懿被曹操发掘之时 , 后者已经在北方建立了非常稳固的统治 , 而司马懿的出现 , 恰巧为曹操的霸业提供了长期保障 , 可以说司马懿从结识曹操那一刻开始 , 双方虽表面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 , 实际上各取所需 , 曹操需要司马懿这样胸怀大志的谋士来为他出谋划策 , 早日统一天下 , 而司马懿则需要通过曹操的认可来实现自己在曹魏文臣之中的地位 。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司马懿不仅仅是一个罕见的谋臣 , 他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野心和欲望也是需要借助曹操来实现的 。 曹操统治后期 , 对于司马懿的信任和担忧同时存在 。 一方面 , 司马懿的能力确实是曹操实现理想所需要借用的 , 另一方面 , 司马懿与日俱增的野心曹操也是看在眼里 。
曹操去世后 , 司马懿负责主管丧葬礼仪之事 , 可见司马懿与曹操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 , 考虑到司马懿立嫡有功 , 对司马懿信任有加 。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文章图片
不久后 , 曹丕决心伐吴 , 司马懿驻守许都 , 总领后勤防备之事 。 曹丕死后 , 魏明帝曹叡一改此前爷爷和父亲对司马懿的热情态度 , 新皇帝对于司马懿充满了敌意和怀疑 , 而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也受到了同僚的排挤打击 , 再后来 , 曹叡干脆让司马懿提前退休回家养老 。
02
公元228年 , 也就是在曹丕去世同一年 , 在安定南中后诸葛亮与赵云正式开启了第一次北伐 , 起初蜀军高歌猛进 , 势不可挡 。 可在街亭一战 , 蜀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 加上战略位置的丢失 , 让诸葛亮就此失去了继续北上的动力 。 而临危受命抵御蜀军入侵的正是司马懿 , 司马懿虽然在街亭取得大胜 , 但是 , 他十分清楚一次胜利并不足以改变他在曹叡和文武百官心中的地位 。 因此 , 在“街亭之战”之后司马懿剑指西城 。 此时 , 在西城收割小麦的诸葛亮等人手上只有数千残兵 。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文章图片
虽然敌我差距悬殊 , 但是诸葛亮仍然不慌不忙唱了一出经典的“空城计” , 司马懿虽然担心城中有伏兵 , 可司马懿更清楚 , 如果此时发起攻击和死对头诸葛亮拼个鱼死网破 , 纵使自己活捉或消灭了诸葛亮 , 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好处 。
之所以这样说 , 是因为司马懿本就是为了对付诸葛亮而被曹叡请出山的 , 只要诸葛亮被消灭 , 蜀汉也就失去了支柱 , 到那时 , 三国之间互相制衡的局面就将被打破 , 自己很快也会失去利用价值 , 成为朝中众人的“眼中钉 , 肉中刺” 。
【爱历史】诸葛亮摆“空城计”,为啥让人在城门扫地?真正看懂的只有司马懿
文章图片
结语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数次交手堪称《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 , 两人旗鼓相当 , 势均力敌同时也都是各自国家中的核心统帅 , 只不过两人的待遇天差地别 。 司马懿受命于大魏危急之中 , 此前由于朝野内外以及皇帝本人对司马懿处处提防和不信任 , 使得司马懿在许都权力中心地位一落千丈 , 后来更是被曹叡早早解除权力回家种田了 。
相反 , 诸葛亮就不一样了 , 作为蜀汉绝对的核心统帅和支柱 , 他的影响力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 两人在西城的遭遇我们也可以简单看作是一场无形的“交易” , 诸葛亮大开城门让残兵扫地 , 除了让司马懿产生伏兵的怀疑外 , 还在暗中提醒司马懿 , 一旦自己被他打败 , 那么 , 司马懿也就失去了价值 , 等待他的还是曹叡的鄙视和敌对 。 两人对于自己的立场心知肚明 , 心照不宣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