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顺口溜,记住你就是专家!( 四 )


清代、民国时期 , 新疆、西藏等地铸钱 , 用铜加少许锌铅 , 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 , 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
明嘉靖以后 , 开始向黄铜过渡 , 到天启年间 , 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 , 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 , 铜质呈青红色 ,
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 , 铜质泛白 , 称之为白钱;
乾隆五年以后 , 铸钱加锡 , 叫做青钱 。
可见 , 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 , 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 , 一为传世品 。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 , 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 , 表面有一层包浆 。
呈黑色或铜色 。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 , 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
要经过几十年 , 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 , 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 , 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 , 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 , 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
而伪造锈色则不然 , 伪锈多在钱币表面 , 称作“浮锈”或“粉状锈” ,
比较轻浮 , 容易脱落 , 往往经碱水一煮 , 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
假币的包浆
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
(1)将伪品钱币放入醋酸中 , 埋入地下 , 迅速生成锈色;
(2)将伪品放入烟囱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 , 把新铜腐蚀成旧色 , 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 。
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 。
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 , 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
3、看文化价值
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 , 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 。
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 , 用的是垂针篆;
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 , 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 , 为收藏珍品 。
4、看历史价值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 , 更是历史的见证 。
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
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 , 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
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
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 。
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 , 由于流通时间短 , 发行量少 , 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